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191學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191學而

【學而】

‘時習’注,程子二説,新安陳氏以為上一條以知言,下一條以行言。
按:朱子曰‘伊川之説,專在思索而無力行之功,似偏了’[1]。據此,説似誤。蓋‘學者將以行之’云者,言學以致知者將欲行之於身也。既云‘將’,則其以學專歸之於知者,明矣。‘所學(者)在我’云者,言能時習之,則所知者浹洽端的,真為吾有,可以措諸行事而無所窒礙云爾。上説則正釋‘時習’之義,而下説則申發其餘意耳,非有異也。謝氏説則專以行言。蓋集注上面釋‘學’與‘時習’,雖以知行兼言,未及分條詳説,故下面乃引之説以各發其歸趣,正所以相資互發,以明經意耳。
‘有朋自遠方來’,注:‘以善及人,而信從者衆,故可樂。’
按:‘以善及人’,以吾之善及於人,而人亦善也。此一句只是單句,下句則似接而實不接。讀者且置‘信從者衆’四字,只作‘以善及人,故可樂’,恁地思究,體出正義,然後乃著這一句看,則庶幾意味深長。余舊讀此,只以為吾之善能及於人,故信從者衆;信從者既衆,則可驗吾學之到,故可樂。自今思之,己真有得則當自知自信,何待人之信從然後始可驗也?亦何足樂哉?仍欲下語解之曰:‘自遠方來,則信從者衆矣;信從者衆,則善之及人者廣矣,故可樂。’然此特變幻句法以釋其文義而已,其深長之意味終不可畫出。朱子謂此無一字虚設,愚又以為一字不可移易,要非自體而默識,安能知其味哉?
‘不愠’,注:‘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
按:平巖葉氏曰:‘雖樂於以善及人,然人或未信,則亦安其在我而已,奚愠焉?’蓋其語意猶曰‘雖以及人為樂,亦不以不知為悶,是乃所謂君子也’云爾。蓋君子自知明,自信篤,何干乎人之知不知。故信而從之,則樂與為善,非樂其知己也;苟或不信,則亦安其在我而已,何愠之有?所樂者公而非私,故亦無私愠也。程子於此蓋就疑似處剖析之,以發明君子之心耳。讀者熟味而深玩之,則必當有自得處耳。
更詳經文之意,蓋人能樂於及人,則其心已大公至正,宜可信其為君子矣。然其事猶順而易,雖未至於成德,猶或能之。至於人不見知而能夷然,無纖毫不平之意,則其事逆而難,苟非査滓融化,德性渾然,決不能及也。故更發此一段,以為及人而樂者,猶未可遽信其為君子,必更須不知不愠,然後方可謂之成德矣。程子之説,意正如此。蓋曰‘雖樂於及人,猶未為至。又必不見無悶,然後乃可謂君子’云爾。然愚之前説亦可作一説。
‘為仁’,注:‘仁道自此而生。’
按:此雖汎言仁道,而其實指仁民、愛物之道,自孝弟流出來。蓋孝弟、仁愛皆是仁之事,而孝弟也者,本底事也;仁愛也者,末底事也。故行仁之序,自其本始。非謂孝弟之外别有所謂仁道,以孝弟為本而後始生,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弟之本。
按:‘以孝弟為本’之本,如‘不揣其本’之本;‘仁為孝弟之本’之本,如‘拔本塞源’之本。以木喻之,則仁為根,其出在外面最下著地處為孝弟,其中間處為仁民,其最末處為愛物。蓋以入地者與出地者論之,則入者為本;只以出地者論之,則其最下處亦謂之本也。
‘入孝出弟,餘力學文’,熊氏曰:‘此章是小學,故先行;“子以四教”是大學,故先文。’雲峯胡氏曰:‘然則十五入大學者,獨非為人弟子者乎?’
按:雲峯説未然。蓋夫子既以‘弟子’起頭,而其説又不出乎孝弟、謹信,則其本意可知矣。朱子釋‘學文’之文曰‘六藝’之文。又於小學題辭論‘小學之方’曰,‘灑掃應對,入孝出恭’,‘行有餘力,誦詩讀書,詠歌舞蹈’。據此數説,此章所言正小學之事也。蓋幼學始教,心知未定,必先導之以孝弟之實行,使有以固其筋骸之束,然後以其閒暇教之文,使之逐事講習,以資其行,乃可以涵養純熟,根本深厚,為大學之基址矣。不然,則飄蕩解弛,流於口耳之末矣,此小學所以以行為主者也。孝弟之節,即行之小者也;學文,即知之淺者也。及夫成童,則其所以養於小學者已深固矣,於是據此不離,而更進於格物、致知之道。必使内外精粗之理無不畢貫于一,然後誠正修齊,乃可以盡其道,而收小學之成功矣。不然,則昏昧錯雜,陷於卑賤之域矣,此大學所以以知為始者也。格致即知之深者也,誠正即行之大者也。然其所以以知為始者,以其有小學本領之功夫故耳,非初不涵養踐履而直從事於此也,亦非舍小學已習之事而别求新功也。此論語兩章所以言各有主,而意相融貫者也。今雲峯不詳究其本意所在,又無所證據,而直斷之曰‘十五入大學者,獨非為人弟子者乎’。苟若其説,少儀弟子職諸篇不可謂之小學之支流矣,可乎。
注:‘無以考聖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
按:此比諸説文字似重,然細究其語意,亦不過就上以知之淺者言之耳,非大學格物致知之事也。其所謂‘聖賢之成法’者,亦以明白易曉,有迹可見處言之耳。
‘父在觀志’,注:‘觀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惡。’
按:‘此’字指志與行也,蓋總上兩句而言之耳。
禮之用,和為貴。
按:用,以人之行處言之,非‘本然體用’之用也。蓋以未發與已發對言,則未發為體,已發為用;以天理人事對言,則人事,指‘人事儀則’之句。天理為體,人事為用也;即所謂‘本然之體用’。以在物與處物對言,則在物為體,處物為用。如此‘用’字,天理人事皆為體,而人之行之者為用也,隨語而意各異也。‘禮之用,和為貴’者,猶言禮之行也,須從容而不迫乃可貴也。和,只是行禮從容不迫處,非禮之外别有所謂和也。斯者,指禮之和而言也。‘先王之道’云云者,其語意猶曰:‘先王所行之道,小事大事無不由此,所以為美也。’
注:‘節文。’
非指外面可見處,只是以理言之。如朱子論禮處,有曰‘仁之節文’,又曰‘仁之著’,此皆以理言之,而與此注合焉者也。蓋渾然未發之時,仁義禮智之理雖未形見,亦非儱侗都無分别,其氣象體段自有界限之可言。仁者,生之理也,而生理之正方不紊處為義,即朱子所謂‘心之制’,所謂‘仁之斷制’也。生理之粲然不嗇處為禮,即所謂節文,所謂著。生理之明通不眛處為智。即朱子所謂‘仁之分别’。如是分釋,則庶可以不惑乎體用之分,而‘天理節文’之説亦可以知所解矣。且或問於朱子曰:‘義者,理之宜是否?’答曰:‘若然,則便以義為本體之發矣。’今若以節文二字為外面可見底事,則其語勢正與‘理之宜’之説同矣。而禮只是有形象、有方所底物事,朱子豈為是哉?或謂‘天理之節文’者,由體而達用;‘人事之儀則’者,由用而原體。此等説皆不可曉。故愚則以為‘天理之節文’,以性言,禮之體也;‘人事之儀’,則以道言,儀則即當然之理。禮之用也,即所謂‘本然之體用’也。‘禮之為體’之體,是兼包‘天理’、‘人事’兩句而言之。蓋對下面‘其為用’之用,故其義然也。嚴,嚴截也。禮之為體,等級界限截然不可亂,而所主則又在乎敬,所謂嚴也,非禮之外别有所謂嚴也。然所謂‘等級界限’,所謂敬,亦莫非理之自然,非有人之安排作為也,故曰‘出於自然’。‘其為用從容不迫’者,猶言行此嚴截底道理,必須從容而不迫切,然後乃可貴也,非嚴之外别有所謂和也。蓋用不離體,體嚴則用亦當嚴,可知體出於自然,故用亦必從容不迫為貴。和在嚴中,雖嚴而出於自然,體之和也;雖嚴而從容不迫,用之和也。禮之本然即嚴也,若一於和而不復節之以禮,則所謂和者不過為流蕩忘反,而非復禮本來嚴截底體面矣,故曰‘非復禮之本然’。此則只正説有子之意耳。范氏説猶曰:‘禮之體主於敬,而其行之也,則又須和,然後為貴,不可徒嚴而已也。’‘主於敬’下無出於自然之意,故卻難看。然深體之,與集注無異也。愚謂‘以’下至‘禮之全體’是説體也,‘其’下則以人之行處言之,所謂用也。試以冠禮言之,其再加、三加、升降、揖讓之節文截然不可亂,是冠禮之體也,然是皆出於自然之理,是體之和也;人之行此,截然不可亂之節文,是冠禮之用也,行此節文,雍容閒暇,是用之和也。有子此語,蓋只以下一截言之,上一截則朱子推本而發明之耳。如是看得,安得差。今人或以用為本然之用,夫若是本然之用,則曰禮曰和,是皆理之自然,非待人而有也,亦非人所得為也。有子何以曰為貴,集注又何以曰‘必從容不迫’云云也?若以嚴為禮之體,和為禮之用,是則體用二者判不相入,而半上落下,不成道理矣。此則惟深體者知其味,亦未可專以文字求也。後從農巖陶庵説,以‘節文’、‘儀則’謂訓禮樂之禮,見李任之書。

☚ 05_190論語經義   05_192為政 ☛
0000092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