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2_030經一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2_030經一章

【經一章】

之象曰:‘自昭明德。’之象曰:‘振民育德。’明德、新民之説已著於十翼之中,則此篇經一章之為孔子所作無疑矣。
‘道之大原出於天’,故經傳中言性道必言其本於天,如中庸‘天命之性’、孟子‘知性、知天’之類是也。此篇第一義言明德而不言其本於天,故章句特言得於天以補之。
‘所得乎天’一句,合理氣言人之心性皆得於天故也。‘虚靈不昧’指心,所具衆理指性,此二句分理氣言也。‘應萬事’一句,復合理氣言氣發理乘而為情故也。
‘所得乎天’一句,就人身上移上一步説,言心性之所從來也。‘虚靈不昧,以具衆理’,就人身上直指心性所具之實體也。‘應萬事’一句,就人身上移下一步説,言心性之發見於外也。上一句就天言,中二句就人身言,下一句就事言,當作三節看。
‘明德’訓當以心統性情之意看。虚靈不昧,心也;具衆理,性也;應萬事,情也。而具之應之,皆屬虚靈,則語意自有賓主矣。
心虚故靈,虚亦氣也。或以虚字帶理字看,虚者果是理,則理不能具理,其下安得復言‘具衆理’乎?
‘明德’,據大學‘明命’、【眉批】:大學,疑‘太甲’之誤。中庸‘德性’之説,似當以性命之德釋之。而章句以心言之者,蓋據明明德條目致知、誠意、正心皆以心言故也。
心如鏡,性即鏡之理也,虚靈不昧即鏡之光明也,氣稟美惡即鏡鐵之有精粗也。鏡之光明、鐵之精粗雖非二物,而光明、精粗所指則不同矣。故自虚靈不昧而言,則心體本明;自清濁美惡而言,則氣稟不齊。虚靈與氣稟雖非二氣,而所指則不同,所以既言‘虚靈不昧’,而又言‘氣稟所拘’也。即其虚靈不昧而單指其理,則為大本之性;以其氣稟不齊而兼指理氣,則為氣稟之性。實則氣一而已矣,理一而已矣。性之有二名,只在單指、兼指之不同已矣。或曰:‘虚靈之氣不屬氣稟,大本之性具於虚靈,氣質之性具於氣稟。’然則心外又有性,而性有兩體也,其説謬矣。
‘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一句,包盡明明德之功,誠意、正心、修身皆在其中,蓋通情意而言也。雲峯胡氏以此‘所發’為性發為情,以‘誠意’注‘所發’為心發為意,分作兩項事,是則誠意一事乃在明明德之外也,其可乎?且以情意分屬心性者,分明以心性為有二用,其説尤錯矣。
情意俱有善惡,章句所謂‘所發’者,皆言明德之發見,故專以善一邊言之。胡氏以情之初發為無不善,則是不察乎情之初發者亦不能無惡矣;以意為有善不善,而當加誠之之功,則是不察乎大學意字專以善言,而不善者不可以實之也。此蓋以情為專發於性,而性無不善,故亦以情為無不善;以意為專發於心,而心之氣稟有善有不善,故亦以意為有善不善。而不知心性之動者為情,緣情而計較者為意,而聖人之外俱不免有善惡也。且意因有情而後有用,而反以意為念頭,則倒置亦甚矣。後來心性二歧之論皆祖於此説,故不得不屢辨之。
‘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世人執此一句,遂謂大學無静時工夫,察之甚不精。人心昏蔽之甚,如無省覺之時,則終亦無為善自修之路矣。必其有個覺後,方可為自修之事。而因其有覺,講學明理,静存動察,以進於自修,即所謂‘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也。章句、或問之指蓋皆如此,而或問之説尤為明白。或問曰:‘雖其昏蔽之極,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即此空隙之中,而其本體已洞然矣。’又有以此問於先生曰:‘“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本體已洞然”,須是就這些覺處便致知,充廣將去。’先生曰:‘然。介然之覺,一日之間,無時無數,只要人識認得,操持充養將去。’據此,則章句所謂‘所發’蓋亦指其覺處。而先生又以‘操持充養’為覺後事,則章句‘因其所發而明之’並包動静工夫而言,亦可見矣。蓋明德五事之中,正心為静存之事。而‘正心’章注曰‘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察’即此心之覺、明德之發,而‘敬以直之’即所謂‘因其發而明之’者也。
‘皆當止於至善’,止字,大全講義作至字。此作止字,恐是板本之誤。上既以‘至而不遷’解止字,則‘止’自兼‘至’與‘不遷’之意。此若作止字,則下不當復言‘不遷’矣。蓋止則不遷矣,遷則非止矣。
‘盡天理之極,無人欲之私’,或疑以為己德之明在我,固可如此,民德之新在人,安能必其盡如是耶?此蓋未察乎文義也。蓋謂自我新民之道如此云爾,非謂民德之新必其皆如此也。
第一節言明德、新民、止至善,蓋人生天地間,所當做底不過修己治人兩事而已,故首言明德、新民;修己治人又不可粗成而止,故又言止至善。宇宙間聖賢事業無一事居此三言之外者。修己治人又不可徒然而為之,必有所由致之道,故第二節言知止、能得。知止,所以知修己治人之道者;能得,所以行修己治人之事者。故修己治人之事雖千條萬目,要不出此兩言之外者。明德也有知止、能得,新民也有知止、能得。故前一節為經,後一節為緯。
定,謂擇善既明,知所當止,則事事皆有定理,而志之所向亦定也。静,謂所向既定,則不為他歧所動,而心常寧静也。安,謂理定心静,則即其所處而心安理熟,無臲卼捍格之患也。章句‘所處’之處,謂處於其所定静之地也。
知止以平居窮理而言,能得以當事實踐而言。定静安慮,知止之效而所以至於能得者也。定静安在事未來之前,慮與能得在事方來之時。定静安雖在事未來之前,而以知止之效言,則亦就動上説。胡雲峯以定静為寂然不動之時,恐失之矣。
首言明德、新民,次言知止、能得,則其言人之所當做底事,與其所以做之術,無不舉矣。然此又有本末、始終,而一失其序,則又無以至於道。故第三節言本始之當先,末終之當後。至此而語無遺而理無闕矣。
本始所先,末終所後,則本末先言本固無可疑,始終先言終,何也?此以輕重為言之序也。蓋物以本為重,事以終為重,有終然後方成其事,無其終則無是事矣。凡事固皆然。以知止、能得言之,則知止而不能得者或有之,能得而不能知止者未之有也。此知止為輕,而能得為重也。經文所以言終先於始,欲使學者臨事見其終之為重,而必先志乎其終也。聖人吃緊為人之意,此其至矣。而經傳一字上下亦不苟然者,又可見矣。
第三節以上為經中之經,第四節以下為經中之傳。第四節言明德、新民之條目,以釋第一節之意;第五節言知止之事,能得之序,以釋第二節之意;第六節、七節言本之當先,末之當後,以申第三節之意。如此推之,然後方見聖人義理文章之妙矣。
‘明明德於天下’,章句以為使人明其明德,而或問所謂‘極其體用之全’者是謂明己之明德,語雖似異,實則一事也。蓋明德之中,萬理咸備,則所謂新民底道理亦其所具中一理也。君子之所以新民而使人明其明德者,豈非所以盡吾心所具之理而明己之明德也?萬理備於明德,而新民之理亦具其中;萬事出於明德,而新民之事亦在其中,則所謂‘極其體用之全者’也。若以明德天體,新民天用,而謂之全者,恐非或問之正意也。
經文‘明明德於天下’,以明己之明德為言,而章句以明人之明德釋之者,蓋經文首節‘明明德’,明明德之在己者,而章句釋之已盡矣。此節‘明明德’,明明德之及人者,而其意重在‘於天下’一句。故章句即此一句上發明其及人之意,而實所以明己之明德者,其意亦已躍如矣。
今不盡釋,指上文‘文理接續,血脈貫通,深淺始終,至為精密’者而言。如以首章言,則康誥汎言明明德之事,太甲實指明明德之方,帝典極言明明德之效,所謂‘文理接續,血脈貫通’者,然也。康誥為淺而太甲為深,太甲為淺而帝典為深,康誥為始而帝典為終,所謂‘深淺始終,至為精密’者,然也。他章倣此,小注詳之。通十章言,則‘自明’起下‘自新’之意,‘無所不用其極’起下‘止至善’之意,‘親賢樂利’起下‘使無訟’之意,‘知本’起下‘致知’之意,‘心之全體大用’起下‘誠意正心’之意,‘心廣體胖’起下‘正心修身’之意。推之已下,莫不然矣。

☚ 02_029篇題   02_031傳首章 ☛
000002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