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鸡念珠菌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鸡念珠菌病 禽念珠菌病又称鹅口疮(Thrush)、霉菌性口炎、念珠菌口炎、酸嗉症、消化道真菌病(Mycosis of the Digestire Tract)。是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blicans)引起家禽上消化道的一种霉菌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口腔、咽、食道、嗉囊和腺胃等上部消化道黏膜生成白色假膜和鳞片状溃疡。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病雏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由减退到废绝,生长迟缓,嗉囊胀满,触摸松弛,质如面团,用力挤压嗉囊,有酸臭液体流出。 (二)病理剖检 主要病变:口腔、食道、嗉囊和腺胃黏膜增厚,严重皱褶,黏膜表面有白色易剥离的凝乳状或绒毛状假膜和鳞片状溃疡。 (三)流行特点 各种禽类均易感,尤以鸡、火鸡、鸽更甚,4周龄以下幼雏最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成年禽高。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土壤中,病禽和带菌禽是主要传染源,病原通过分泌物、排泄物(尤其病禽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也可蛋壳传染)引起外源性感染。雏鸽主要通过带菌亲鸽的“鸽乳”感染。 本菌还存在于健康鸡的上消化道内,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健康鸡消化道内存在与本菌相拮抗的常在菌,二者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因而不发生致病作用,但长期、大量、不合理、不适当使用抗生素,可抑制禽体内与本菌相拮抗的常在菌,致使本菌大量繁殖(金霉素可促进本菌生长),而引起本病内源性感染。此外,饲料不全价,维生素缺乏,饮水不清洁等因素也可促进本病发生。 本病多发于炎热多雨的夏、秋季节。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分离培养 (1)病料采集:无菌刮取病禽嗉囊或食管病变组织或分泌物制成压片。 (2)接种培养:无菌取病料→接种沙堡劳氏葡萄琼脂→37℃培养24~48小时,可见白色圆形、乳脂状、表面隆起、边缘整齐、有酿酒味的菌落,老龄培养物可出现分隔菌丝和菌膜增厚的球形膨大菌体(厚膜孢子)。 2.病原鉴定 (1)检菌:病料或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椭圆形、长2~4微米,有假菌丝的革兰氏阳性念珠菌。 (2)生化特性: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菊糖、棉子糖、不液化明胶。 3.动物试验 取病料0.5毫升→皮下接种家兔→肾、心脏形成局部脓肿并可见有菌丝和孢子。 二、防治 (一)治疗 (1)剥除病鸡口腔内假膜或干酪样物,用碘甘油或5%甲紫涂擦溃疡部,用适量2%硼酸溶液灌入嗉囊。 (2)0.05%硫酸铜饮水,连用7天。 (3)制霉菌素每千克饲料50~100毫克,拌料,连用2~3周。 (4)克霉唑每千克饲料300~500毫克,拌料,连用2~3周。 (二)预防 (1)及时隔离病鸡,以防散布本病原菌。 (2)受本病威胁的鸡群,可用制霉菌素每千克饲料50万~100万单位,连用1~3周。 (3)种蛋入孵前用碘制剂浸洗,以防本菌经蛋壳传染。 (4)注意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力求饲养密度适宜,不拥挤,鸡舍环境常用2%福尔马林或1%NaOH溶液消毒,避免长期不适当使用广谱抗生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