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豇豆锈病测报调查方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豇豆锈病测报调查方法 豇豆锈病(Uromyces vignaesinensis)由担子菌亚门真菌豇豆单孢锈菌侵染所致。在国内菜区都有分布,只为害豇豆。 病菌以冬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来春萌发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寄主作物,由叶面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经8~9天潜育后出现病斑。田间发病后,在病部产生锈孢子和性孢子,形成夏孢子堆及产出夏孢子。由夏孢子堆产生的夏孢子借风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直到秋季,产生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发病温度范围21~32℃,最适发病环境为温度23~27℃,相对湿度95%以上,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荚到采收中、后期。发病潜育期7~10天。夏孢子侵入时需高湿,当气温在23~27℃时,适宜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高温、多雨的季节发病重;连作地、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田间病害系统调查 1.1.1 调查时间 播种出苗后20~25天开始至采收结束前5天。 1.1.2 调查方法 选早、中、晚茬口各主栽品种、利于发病的地势低、种植密度偏高的类型田各2~3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5天1次,每点定株20株,共取样100株。调查株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将每次调查结果汇总填入表6-37。 表6-37 豇豆锈病大田系统调查记载表 1.2 大田病情巡回普查 1.2.1 调查时间 在各地豇豆锈病进入发病始盛期开始至豇豆采收结束前10天结束。 1.2.2 调查方法 选进入成株期豇豆的早、中、晚茬口各主栽品种的类型田各2~3块,调查总田块15块以上。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10天1次,每点定株20株,共取样100株。调查株发病率。将巡回普查结果汇总填入表6-38。 表6-38 豇豆锈病大田病情普查结果汇总记载表 2 预测预报方法 2.1 病情趋势预报 主要根据田间系统调查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中长期天气预报的温雨系数、作物的感病生育期等推测预报发生趋势。 2.2 短期防治预报 根据当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近期天气是否适宜发病的闷热温天气等情况,发布防治预报。 3 测报参考资料 3.1 病情指数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 ◆1级:全株1/4以下的叶片有少数病斑; ◆2级:全株1/2以下的叶片有少量病斑或1/4以下的叶片有较多的病斑数; ◆3级:全株3/4以下的叶片发病或部分叶片变黄枯死; ◆4级:全株3/4以上的叶片发病或1/4以上叶片变黄枯死。 3.2 大田病情巡回调查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株发病率≤25%; ◆2级:株发病率25.1%~50%; ◆3级:株发病率50.1%~75%; ◆4级:株发病率≥75.1%。 3.3 防治适期 防治适期为发病始见后8~12天或田间株发病率8%~10%,进入生长盛期至采收中后期前的各型大田。 3.4 豇豆锈病的适宜发病条件 最适发病环境条件:23~27℃,相对湿度90%~100%。连续闷热天气,温雨系数7.5以上。 发病潜育期:8~10天。 最适感病生育期:开花结荚至采收期。 3.5 豇豆锈病发生程度测报预警参考 注: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 200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