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瓜炭疽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瓜炭疽病 西瓜炭疽病在田间就可发生,贮运期常危害加重,是西瓜贮运期重要病害。 1.症状 西瓜叶、蔓、果均可发病。果实受害,初为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暗褐色稍凹陷,凹陷处常裂开。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长橘红色黏状物,严重时病斑连片,西瓜腐烂。 2.病原 为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et Mont.)v.Arx,异名:C.lagenarium(Pass.)Ell.et Halst.,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有性态:Glomerella cingulata var orbicularis Jenkins,Winstead et Mccombs,异名:G.lagenaria(Pass.)Watanabe et Tamura,我国尚无报道。 分生孢子盘初埋生,后突破寄主表皮;产孢细胞瓶梗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圆筒形,较直,末端稍尖。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呈橙红色,刚毛暗褐色,2~3膈膜。 孢子萌发适温22~27℃,4℃下不能萌发。生长适温24℃,30℃以上或10℃以下即停止生长。附着胞褐色,棍棒形或稍不规则形。 此菌危害瓜类作物,寄主多以西瓜、冬瓜、甜瓜最易感病,南瓜和西葫芦较抗病。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根据其瓜类不同种与品种的寄主范围已鉴定出7个生理小种。 3.侵染途径 病菌主要在病残株上或地里越冬。种子带菌,附在种子表皮黏膜上的菌丝体也能越冬。此外,病菌还能在温室或塑料大棚的旧木料上过一定的腐生生活。病菌在越冬器官上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是田间发病的重要的初侵染源。潜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能直接引起幼苗发病。当年病斑上形成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收割时,分生孢子经人为搬运、昆虫活动或风吹雨溅,传播到健瓜上,在堆聚和贮运途中继续侵染危害。 4.发病条件 (1)湿度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在适温下,相对湿度87%~95%时,扩展期只有3d,湿度越低,扩展期越长。湿度降低至54%时,就不发病。 (2)温度的影响不如湿度大,在10~30℃范围内都可发病,以24℃最适宜。高于28℃发病较轻。温度24℃左右,湿度97%以上,发病最烈。 (3)西瓜对炭疽病的抗病性随成熟度而降低,故堆聚、贮运中发病加剧。 (4)不同西瓜品种对冷害的敏感性不同。国外曾报道西瓜产生冷害的临界温度是16℃,不过在16℃贮藏1个月,虽出现一些冷害症状,危害很轻,不影响外观和品质。 5.防治方法 (1)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着,可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消毒。55℃温水浸种15min后冷却。 (3)采用配方施肥,增强瓜株抗病力,施用充分熟腐的有机肥。 (4)选择沙质土,注意平整土地,防治积水,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5)保护地栽培西瓜的,可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施肥。 (6)药剂防治。保护地和露地在发病初期喷洒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混合喷洒。此外,还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抗霉菌素(120)水剂200倍液、2%武夷菌素(BO-10)水剂150倍液,隔7~10d1次,连续防治2~3次。 (7)采后以克霉灵0.1mL/kg熏蒸西瓜,贮温控制在10~12℃。湿度控制在60%以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