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褐家鼠测报调查方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褐家鼠测报调查方法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别名沟鼠、挪威鼠、大家鼠、白尾吊、粪鼠。属于啮齿目,鼠科。 1 生物学特性和为害 1.1 分布 褐家鼠属于世界性分布的鼠类,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鼠种之一,遍布除西藏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1.2 形态特征 体形粗大,成体体长145~250mm。耳短而厚,向前折不能遮住眼部。后足粗壮,长在33~45mm之间。尾短粗,双色,短于体长。雌鼠乳头6对:胸部2对,腹部1对,鼠鼷部3对。有个体差异。背毛棕褐色至灰褐色,毛的其他颜色深灰,毛的尖端棕色。背中部、头部颜色较其他部位深。腹毛灰白色,足背毛白色。明显特征尾毛二色,上为黑褐色,底面牙白色,尾毛短而稀,尾部鳞片组成的环节明显。 1.3 生活习性 褐家鼠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在城市、乡村均能繁衍。在农田、村庄周围、住宅及其他各种建筑物内、厂矿小区、城市(特别是阴沟、垃圾堆、下水道)均可栖息。善打洞、攀登、跳跃,水性较好,喜潮湿、阴暗、杂乱、肮脏的地方。凡是可隐蔽的地方(如墙边、草丛、田埂、杂物堆等)均可作窝。洞系结构复杂,随栖息环境而异。一般洞系有2~4个洞口,多者达5个以上,洞道长,分支较多,地下洞最深可达1.5m。昼夜均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受气温、食物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室内外迁移习性。攀缘能力远不及黄胸鼠。有新物回避反应。 1.4 食性 褐家鼠食性极广,几乎无所不食,连垃圾、粪便也吃。在居民区等地喜食含油脂较多和水分含量高的食物,主要盗食各种食物和粮食;在农田中,则为害农作物,能为害水稻、花生、番芋、荸荠、蔬菜、甘蔗等多种作物。 1.5 繁殖和寿命 全年均可繁殖,平均每窝产仔8~10只,最多的达16只。繁殖力特强,如食物条件丰富,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年产6~8胎,每胎产仔鼠7~10只。幼鼠3~4个月后又可进行繁殖。生态寿命1.5~2年。 1.6 危害 褐家鼠盗食粮食、咬毁器物、危害农田,是全球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鼠种。其危害是多方面的,在农田内主要为害特点为咬断主茎或分蘖、破坏苗床及秧苗、盗食各种种子与瓜果。在玉米成熟期可攀缘于玉米穗上,危害非常严重。 2 主要影响因子 褐家鼠年内种群数量随季节和气候变化,以春、秋两季密度较高,夏、冬两季相对偏低;年内出现两个繁殖高峰,4~5月和8~9月。褐家鼠食性杂,适应环境能力强,还有季节性迁移习性,秋冬向室内迁移,春季向野外迁移。对种群数量影响较大的是极端最低气温和人工灭鼠、环境改造。 温度、降水、食物、天敌和防治是影响褐家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3 调查项目、调查方法 3.1 密度调查 抓好农田、室内开春基数(3月)及入冬基数(11月)和主要为害期的调查。用夹夜法调查,计算总捕获率和褐家鼠捕获率。将结果记载于表9-1。 表9-1 鼠类数量调查记录表(夹夜法) 3.2 繁殖情况调查 对捕获的褐家鼠,检查鼠龄、雌鼠、雄鼠生殖情况,结果记载于表9-2。 表9-2 鼠类解剖记录表 3.3 危害情况调查 在春播中期、夏收和大秋作物成熟期共调查3次,在捕鼠样方内,对主要作物进行被害率、产量影响调查,结果填入表9-3。 表9-3 鼠害调查表 4 预测预报方法 当早春害鼠密度基数高、雌鼠怀孕率高,食物丰富,中长期天气有利,则未来3~6个月害鼠种群数量迅速增长,若早春密度基数低,中长期天气预报降水量大,则未来3~6个月害鼠种群数量将呈下降趋势,发生量减少。 5 附录 5.1 褐家鼠预测预报模型(长江中游地区,王勇等,2003): Y1=0.4590X1+0.6523X2-0.4194X3-7.4563 (1) Y2=0.2773X1+0.3978X2-0.2459X3-4.5693 (2) 式中: X1——开春基数,即3月份农舍褐家鼠夹捕率(%); X2——3月份平均气温(℃); X3——3月份种群成幼比(Ⅲ+Ⅳ+V)/(Ⅱ+Ⅰ); Y1——7月份农田鼠密度(夹捕率,%); Y2——9月份农田鼠密度(夹捕率,%)。 自由度df=3,式(1)估计标准差Sy.123=0.5957;复相关系数R=0.9840,F=0.0472>F0.05;式(2)估计标准差Sy.123=0.3310;复相关系数R=0.9863,F=0.0406>F0.05。 两方程估计值Ŷ的置信区间算式为: 式(1)
式(2) 5.2 年龄分组指标 体重法 注:杨再学,贵州,1994 胴体重法 注:熊孟韬等,云南,1999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