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腰椎穿刺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腰椎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 一、适应症 (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脑炎、脑膜炎。 (二)中枢神经系统出血性损害或疾病的诊断,如颅脑外伤,脑出血等。 (三)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应慎行)。 (四)某些脑退化性疾病,原因不明的昏迷、抽搐等疾病的诊断。 (五)进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如压颈试验,脑室、腰椎双穿刺等试验。 (六)气脑,气脊髓与碘油脊髓造影。 (七)部分疾病的治疗。药物注射,如脊髓联合变性和侧索硬化症,维生素B12鞘内注射等。 (八)某些疾病的减压引流治疗。 二、禁忌症 (一)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或临床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者。 (二)病人垂危,已处于抢救时。 (三)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或有脑脊液漏。 (四)穿刺部位的腰椎有畸形或骨质破坏者。 三、操作方法 (一)病人侧卧,近床沿,头向前屈曲,双手抱膝,尽量使腰部后突,使椎间隙扩大到最大限度,以便于穿刺(图122)。 图122 腰椎穿刺部位图 (二)无菌操作,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洞巾,以胶布固定,防止脱落。取3~4腰椎间隙(与双侧髂嵴连线水平),必要时也可选用腰2~3或腰4~5椎间隙,用1~2%普鲁卡因2~4毫升作局麻,由浅至深(小儿注意勿过深,以免局麻时刺入鞘内),略等片刻后,左手摸清间隙,右手持针于麻醉间隙进行穿刺,成人约刺4~5厘米(依病人胖瘦而异)即应拔出针芯,接上脑压表或测压管,然后缓慢刺入,当达到硬膜外间隙出现负压时,再刺入少许,刺破硬膜时,有阻力消失感,此时针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应有脑脊液溢出(图123)。 图123 腰椎穿刺术图解 (三)穿刺成功后,嘱患者全身放松,双腿稍舒展,颈部取舒适姿势,精神不要紧张,平稳呼吸。当脑脊液液面随呼吸上、下波动,但无明显大波动时,测量液面的高度,用毫米水柱为单位记录。 (四)根据需要缓慢放出适量脑脊液(一般约为4~6毫升),送常规、蛋白定量、胶金曲线等化验。若系颅内压增高者,可不放脑脊液或缓慢放出1~2毫升做必要之化验。 (五)拔针时应先缓慢向外,出硬脑膜后,则可快拔,然后覆盖无菌纱布。 (六)嘱病人平卧6~12小时,在此期内,勿过早下床活动,以免发生反应。 四、注意事项 (一)应注意操作熟练,避免粗暴,以减少穿刺反应。 (二)放脑脊液时应缓慢,勿过快过多。 (三)拔针时应缓慢,以避免形成脑脊液漏,造成病人长期头痛。 (四)一次穿刺不成功,可调整方向再行穿刺,数次失败或穿刺出血时,则应终止穿刺或更换间隙另行穿刺。 (五)禁用手压颈部促使脑脊液快流法。 (六)穿刺后头痛反应者,可给予镇痛剂,如凡拉蒙,索密痛之类,也可服用大量维生素丙或针刺疗法。 (七)若术后头痛剧烈,且有体温升高者,应严密观察有无脑膜炎体征,必要时可再行穿刺排除感染。 (八)有颅内压增高者,穿刺后应严密注意呼吸,脉搏的变化,以及有无脑疝形成。 五、穿刺失败的原因 (一)穿刺方向、位置不正确。 (二)病人过分紧张,或穿刺针过细。 (三)脊柱畸形。 (四)脑脊液蛋白极度增高,常自行凝固。 六、脑脊液血性的原因 (一)中枢神经系统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外伤。 (二)穿刺所致的外伤性出血。 七、腰椎穿刺出血的鉴别 (一)外伤性者,色多深红,滴于纱布上,浸湿较慢,红细胞计数在数百万以上,红细胞形态正常,经离心沉淀后,上层液色清,如缓慢放出脑脊液,其含血量渐渐减少,至清色透明。 (二)出血性疾病,色多浅红,滴于纱布上,浸湿较快,红细胞计数多在数10万左右,红细胞或有皱缩之外形,经离心后,上层液色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