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脊椎骨骺坏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脊椎骨骺坏死 脊椎骨骺坏死又名“少年驼背症”、Scheuermann病。主要表现是,少年期胸椎的正常后凸变大,形成一“圆背”畸形。发病的少年都在10岁以上,以13~17岁的少年多见。男孩多于女孩。病变主要累及中、下段胸椎椎体。 【病因病理】 (一)病因 确切的病因尚未肯定,一般认为本病是由于脊椎的负载能力与他承受的负荷的平衡失调引起的。一些因素减少了脊椎的负载能力,另外一些因素则使椎体的负荷过度增大: 1.血供的紊乱:使骺板的血液供应减少,降低了骺板的生物强度。 2.椎间盘的过早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逐渐出现改变,水分丢失,弹性减少。间盘的过早退变降低了它的缓冲作用,并导致椎体面产生不均匀应力。青少年期,发育尚不完全,椎体前方的受力过大使椎体成为楔形。 3.体重过度增加。 4.过多的负重性劳动。 5.多次的轻微外伤。 6.双侧跟腱短缩,使人在弯腰时胸腰段的骺板承受的负荷加大,引起软骨的损害。 此外,椎体前血管沟的存在,导致椎体前半呈楔形或阶梯状;原发性的椎间盘发育不良;先天性或继发于创伤的髓核突入椎体内等等都被认为是可能引起本病的原因之一。 (二)病理 病变发生在椎体的第二骨化中心,即椎体上、下面的骺板。由于各种原因,骺板血液供应减少,软骨板变薄,抗压力降低,在过多的负荷下出现碎裂,髓核在破裂处突入椎体内,形成所谓的Schmorl结节。脊柱胸段向后弯曲,使椎体前方承受的压力大于后方,前方骨骺的坏死影响了前半椎体高度的发育。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机体的生长,后半椎体的高度越来越大于前半的高度,椎体成楔形,数个楔形的椎体使胸椎的后凸加大,形成驼背。 【诊断】 (一)症状与体征 1.早期症状有背部酸痛不适,比较明显的僵硬感。 2.疼痛位于脊柱中线,比较轻微,很少剧痛。劳累后不适加重,休息即能缓解。 3.以后脊柱胸段后凸逐渐加大,伸直困难。 4.检查时可发现背部呈圆弧状向后隆起,被动及主动活动均不能改变后凸畸形。 5.腰部的前凸代偿性加大,但腰部的活动度正常。 6.疾病后期,症状消失,胸椎的后凸畸形永远存在。 7.晚期出现脊柱的骨性关节炎改变。 (二)影像学检查 典型的X线表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椎体变成楔形,前低后高,上下骺环出现斑点状改变,椎体的上下缘毛糙不平,椎间隙稍变窄。 2.中期骨骺出现碎裂,椎体前方上下角的正常形态消失。 3.后期骨骺恢复正常的密度,但椎体呈现永久性的楔形变。 在一些病例中出现Schmorl结节,即在椎体的上或下缘,由于软骨板的破裂,致髓核陷入椎体内,在X线片上可见到椎体缘有一内陷的切迹。 椎体前方存在的血管沟也是本病的X线征象之一。人出生时,椎体前方正中有一横行的血管沟,并随着发育慢慢闭合。血管沟闭合最晚的椎体是胸5、6、7。所以正常的胸5~7三个椎体可以呈轻度楔形,使胸曲凸向上方。如果血管沟持续存在,由于发育或轻微外伤的原因可使椎体楔形加大,形成畸形后凸。 【治疗】 1.保守治疗为主,卧硬板床,在站立和端坐时应尽量伸展胸背,保持良好的姿势。 2.减少弯腰和负重,增加腰背肌的锻炼,希望通过增强的背肌力量,限制后凸的加重。 3.疼痛比较明显的病人可以用解痉止痛、疏经通络的中药以缓解症状。 4.通过支架和石膏固定以矫正畸形。胸椎后凸较大,超过50°时,可以用支架或石膏固定,以尽量纠正畸形。使用被动固定法纠正畸形应密切注意合并症,如软组织损伤,矫正过度,并发侧弯等。使用支架或石膏固定时间不能少于一年。 5.极少数后凸十分严重,伴发神经症状或者伴有剧烈疼痛,对症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如融合或各种器械矫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