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寻隐者不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唐诗篇名。五绝。贾岛作。见《全唐诗》卷五七四。此诗四部丛刊本《长江集》不载。《文苑英华》卷二二八、元杨士弘《唐音》卷一五作孙革《访羊尊师》。一般通行唐诗选本从《全唐诗》。全诗以问答形式写寻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寓问于答,寓情于景,语平淡而味隽永。近人王文濡评该诗曰:“一问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唐诗评注读本》)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于幽深飘渺的意境中,透出隐者高洁情怀,言简意深,妙造自然,尤为人所称道。

☚ 题李凝幽居   题金陵渡 ☛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写的是一次寻访。寻访的结果是“不遇”。
 “松下问童子”一句写问,以下三句则是对答。问写得极简括。不须明写谁问和问什么,因诗题和对答有清楚的交代。答语是诗著意之处,“言师采药去”,童子说师父进山采药去了。这一句本来已是一个完整的答复,但如果就此打住,就没有诗意了。小童对答复作的一番补充: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某个地方,但具体在哪儿,谁也不知道了。“只在此山中”的“只在”二字是很肯定的语气,仿佛作了确切的回答,但“云深不知处”叫人哪里找去?说了半天,还是等于零。然而这两句补充并非多余,它不但是十分天真的话,而且语意佳妙。这不是故意卖弄口舌,而是生活中常有的那种无意中得到的妙语。它生动反映出“隐者”特有的生活趣味和情操。诗通过描写“隐者”那出没云中、神秘莫测的行踪,隐隐透露出其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风貌。
 寻访“不遇”,通常是一种扫兴的事。但读这首诗,却会感到有不同寻俗之处。小童的天真答话,把人引进高远的意境中,使人恍如面对那白云叆叇的大山,想到有一位高士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活动,那人迹罕至的去处,一定别有天地、别有一番乐趣。诗以小童的答话结束,虽然没直接写寻访者的反应,但读后令人觉得,他大约不会立即兴尽而返,而会站在松下,久久对着那云烟深处神往。
 诗属五绝,不入律可作一首短小的古风读,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古典文学作品《寻隐者不遇》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寻隐者不遇》在贾岛诗作中是一首较为清新自然的五言古体诗。贾岛(公元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试不第。近六十岁才授长江县(今四川蓬溪)主簿,后迁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死于任。贾岛是苦吟诗人,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长于五律,重视字句推敲琢磨,多写闲居情景和描摹自然景物,以清奇苦涩为特色。有《长江集》。
 
 这首小诗写入山访友人未遇,平淡自然,艺术上简洁精练。第一个特点是精练:除起句外,下面三句是三次答语,而隐略了问语。作者仅用二十个字,以寓问于答的手法,表达了三番问答,并且把情节叙述完整。第二个特点是平淡中见深情:诗中以“松下”居处喻隐者的风骨,以“采药”喻隐者的作为,以白云喻隐者的高洁,这些意象都渗透钦慕之情。第三个特点是跌宕起伏:登山见童子,本以为可以见到隐者,一问一答,大失所望;二问表明仍希望访到,二答又是失望;于是急切地三问,表明仍感一线希望,希望能够找到,但三答后就怅然若失了。全诗清和淡雅,意蕴悠然不尽。

诗词作品《寻隐者不遇》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这是一首访友不遇而自设问答的诗。它说自己进山探访一位隐者,正值外出,故步之松下问其童子;童子答言:我师已出门采药。在何处?童子只说:在这白云深处,究竟在何处,也不甚知。
 这就是此五言诗之大意。其题旨何在?值得大家认真探索。前人有说,它揭示“幽人高隐”之意趣。或许也还有更深一点的社会含义。就我粗浅的理解,这首诗至少还有以下两点不可忽视。
 第一、它开出了诗歌谋篇的新径

 贾岛曾是以“推敲”逸事名世的“苦吟诗人”。他自己也说过:“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见《送元可上人》)可见,他在诗歌铸句炼字上所下的苦功是很大的。其实,何止于此,就本篇来看,其如此特异的谋篇布局,亦非惨淡经营而不可得的。追溯我国诗史,作为“问答诗”,并非自唐始,而是在先秦就已出现,后来,代不乏人,到了唐代已达炽盛,诗坛上若干诗人均写过这种“问答诗”。如果加以区别,这种问答诗也有几种不同方式。有的只问不答。这一类最著名的就是屈原的《天问》。它一口气摆出了有关天文、地理、历史和人事等方面一百七十个诘难和疑问,成为一首绝无仅有的旷古奇诗;有的是亦问亦答。如早在屈骚之前数百年的《诗经》中,就有《齐风·鸡鸣》一诗,纯以夫妇对答方式(或说君妃对答),贯串于全诗三章。它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含讥之“讽刺诗”。后来,又有只答不问的。例如,唐人柳宗元针对屈原的《天问》,作了《天对》,不提问题,全是答案。它虽然不是诗歌体裁,但它却是专为答复《天问》一诗而作的四言《对》体,不乏诗味。再一种,就是贾岛的这篇寓问于答。它一反寻常的问答式诗歌形式,而将问句隐匿于答辞之中,故特名之曰“寓问于答”诗歌。
 在下边,我们看看它是怎样“寓问于答”的。
 此诗首句“松下问童子”,它将问语隐匿于叙述句中,并以童子答语让人猜想其问辞。其构思何等巧妙! 诗歌接着又沿用此式,写出第二句:“只在此山中”。它把“何处采药”?的问语,收揽在自己怀中,不予明言。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对被省去的提问“究竟在何处?”的答复。
 诗人运用“以答略问”的巧妙方式,把原来应有三句问语省减了,但又达到了“咫幅万里”的艺术效果。这种“寓问于答”的谋篇手法,至少有两大妙处:一是缩压篇幅,结构紧凑,诗意精炼;二是,含蓄生趣,启迪想象,使诗歌更富有诗味。
 第二、仰慕真正隐者的启迪

 在我国高蹈隐遁之风肇始甚早,几乎与政治同来、同在、同往。至唐代,隐风炽烈,几乎无处不言隐逸之事。就其形相观之,这种“隐风”,可以大别为三类,即:一是亦官亦隐。他们一般是先官后隐或者是官隐两兼。例如著名诗人王维,以及李泌等等。二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者。这些人一般是先隐后官,以“隐”求官。在唐代有卢藏用及其兄卢徵明等人;还可追溯到南朝,最有名的就是《北山移文》中所点名的“周子”(未具体指明何人)。三是真正的隐者。也就是贾岛诗中所访的那类真隐士。“这一个隐者,采药以济世活人,同时又藉以维持师徒二人的生计,是一个真隐者;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沈熙乾语)是的,只有这样的隐者,配称“真隐士”。在封建社会,人们对这类人士致以“钦慕之情”,不仅可以理解,完全应当,而且应该受到社会的敬仰,鼓动人们追摹。
 但是,现在有些文学史,当提到贾岛诗歌成就时,认为“即使是比较好的诗,如《寻隐者不遇》,也是一片荒凉之意。”好一个“荒凉之意”,不仅把一首诗的佳景否定了,而且将一个受人尊敬的“真隐士”也给抹掉了。其实,它没有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真正理解此诗的底蕴。殊不知,诗中写白云、写苍松,并非只是“描绘山景”而已,诗人是用圣洁白云映衬隐者之高尚与雅洁;用青苍之松来赞颂隐者有如松树一般的性格和风骨。据此,还可以认为贾岛这首诗,确是一首“小篇幅容纳多人物”的典型。它以极其精炼笔墨(二十个字),一下画出了童子、隐者和诗人自己的三个人物形象,其艺术价值不可小觑。

寻隐者不遇 - 佛道圣经文学 - 可可诗词网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作者一般都作贾岛,但成书于北宋的《文苑英华》卷二二八又署名孙革,题作《访羊尊师》,文字亦略有不同。
 昔人有言“绝句固自难,五言尤甚。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而腰腹亦自不可少。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语见《唐音癸签》卷三)。这首五绝之所以脍炙人口,其原因之一亦即在于它“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而它的这一小而大之妙,是由它的用意含蓄,出语舂容而形成的。
 这首诗尽管所言情事极为简单,只不过是记叙诗人与童子的简捷对话,表明山中访人不遇而已。然而,我们总如食橄榄一般,食尽而味不尽,似有无限悠远之意,不尽之味潜藏在童子的寥寥数语中。稍加追究,我们会发现这种魅力就在于它通过淳而有味的诗句,渲染出一位颇具仙凤道骨的尊师,而这一位道者又似现未现,如置身于茫茫云雾之中,给人以一种莫测高深的神秘感,又似有某种感悟存于其中。当然这种意境还是由诗中具体的记叙中表现出来的。
 首句 “松下问童子”,虽说仅是提出童子,但其实已涉及三个人: 问者、童子及其师。有问则必有询问之人,虽不写出问者,但已将问者即诗人置身于童子之前。这一句虽仅是记叙客观表象的话,不涉及所问内容,但从下一句童子的“言师”云云的答话中,诗人之所问者如何却是不说自明的。因此,尊师已隐然出现在诗人与童子之后。不仅如此,“松下”二字,不但点出了地点,隐然表明这是在山中,而且也以青松的形象渲染了气氛。松树,它挺拔苍翠,长青不凋。它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既是高洁贞操的象征,也是仙家道者风概的化身。因此,此处的青松已渲染出一种仙家的气象; 实为衬托诗中的尊师而置此一物。诗的第二句是记叙童子的答话,呼应首句之问,但是是以诗人之口吻写出,而非径出童子之口。这一句点出了题中的“寻隐者”或“访羊尊师”,既是回答,又是补充了首句的询问内容,并且突出了道士。而其含蓄精彩处全在“采药”二字上。道士重修身养气,故多隐居山林野处,采药炼药自是其生活之一重要内容。因此,诗言采药去,则将诗人所访人物的身份,通过他的采药活动写明。而采药这一活动,既将道者行踪无定、不可寻访写出,为题中的 “不遇” 交待了必然性,同时采药本身,也使人将道者的非世俗人物的仙凤道骨气质从这含蓄的情节中体味出来。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两句同样是童子之答语,但稍与上句不同的是,这两句则是直接出自童子之口。细味童子之所答,可悟诗人在此之前,亦必有何处去寻师之问,故童子所答方如此。但此问诗中并未明白写出,仍与前二句一样,将此问寓于答句中。这也是此诗含蓄深藏的手法之一。以此更可感到此诗似有道者之机锋在焉。童子此处所答,出语舂容简淡,然而却深意内潜,颇具道家气味,令人似可从中悟出某种道理来。答语中的山,既呼应了首句的松下,又点明了其师采药之所在,更为下句之 “云深”埋下伏笔。可见前后确具有婉曲回环之妙。古诗中有 “云无心以出岫”(陶潜明 《归去来兮辞》) 之句,又有喻道人如野鹤闲云者。则此诗中之云深,也正以此烘云托月般地写出道士的超凡出俗,行止飘忽不定,悠游澹泊的仙家气象。再者,云深,自然是因山大,故云深也即山深。如此,则此尊师虽采药于此山中,然而云山深沉,峰壑茫茫,却不知其此时正涉足于何峰,采药于何云崖矣。如此,则道童欲指示其师之行踪而竟茫不知处,而寻者欲谒尊师而竟无处问津以导路,均如置于五百里云海中而茫茫无所得。至此,则诗中的那一派云海不仅使诗人迷茫,也会使读者在这一片云雾迷茫中沉思,反省,从中似有所了悟。而所了悟者何,这又是因人而有异的。这也正表现了此诗含蓄的魅力。
 前人言绝句之法 “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唐音癸签》卷三)方为妙,此诗之好处亦正如此。

《寻隐者不遇》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寻隐者不遇》

魏 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满地无人扫。

唐诗中以访隐不遇为题材的小诗有好几首。而以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最为后人激赏。读魏野这首七绝总会令人联想到“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诗句,这两首诗意境确是相似的。诗题中的“隐者”为谁,人们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隐士,他与不少隐逸者有交往,这里反映的就是诗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写的是隐者相寻,终未得遇。与贾岛诗相比,诗题首字易“访”为“寻”,仅换一字,内中含义却昭然有别。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只在此山中”,还是有目标可见的,而此诗中的隐者,行迹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捉摸。

“寻真误入蓬莱岛”,首句点出寻访的地点,这位隐士看来是个道士,诗人称之为得道成仙的“真人”,足见敬仰之情。“误入”二字,既说明诗人是不知不觉中来到此地的,也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体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

第三句“采芝何处未归来”为一转折。贾岛诗中虽略去问句,却还有一回答的童子出现,魏野则将发问的对象也略去了。他自问自答道: 满地白云,杳无行迹,隐者想必采灵芝去了。灵芝,历来被认为是长生不老之药,长在深山峭壁,采取不易,隐者这一去,何时归来就难以肯定了。诗人虽未能见到隐者,内心却向往之,他伫立于此,极目远眺,隐隐透出惘然若失的感情,诗篇已终,余音未了。

在宋初诗人中,魏野的风格是近于唐人的。《宋史》本传云:“野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写访隐者不遇的诗,除贾岛一首外,唐人如高骈“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桃开”,李商隐“城廓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雪满衣”,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等等,在唐诗中都属上乘之作。“意味闲雅”(蔡正孙语)是这些诗总的风格。魏野一生没有出仕,居处是“清泉环绕,旁对云山,景趣幽绝”(《宋史》本传),真宗遣使召之,他“闭户逾垣而遁”(《宋诗纪事》卷十),是个真隐士,他写的《寻隐者不遇》诗,于“闲雅”之外,就更有隐逸之风。前人称他诗风“平朴而常不事虚语”(《玉壶野史》),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青松郁郁,白云悠悠,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将香风引入诗句,更使整个画面增辉。而这些都显示了隐者的高洁,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宋人蔡正孙对这首诗有“模写幽寂之趣,真所谓蝉蜕污浊之中,蜉蝣尘埃之表”(《诗林广记》后集卷九十七)的评语,对阅读此诗,应该说是不无启发的。


诗词《寻隐者不遇》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原诗今译】


 在松下把隐者的侍童询问,
 他说师父采药早早出了门。
 还说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头,
 云遮雾罩,看不清在何处。


 【鉴赏提示】
 这是一首写访人不遇的诗。虽然“寻隐者不遇”,诗人却颇得寻人情趣,并由此领略了山中隐居生活,表示了无限赞赏。
 诗的内容由题目直接引出。正因为“寻隐者不遇”,所以才在“松下” “问童子”。“松下”二字,既点明了问的地方,又暗带出所访之人的身份——隐者 (“松下”是古代隐者居住之处的一种标志),紧扣诗题的“寻”与“隐者”二词;更造成了一种淡泊雅致、悠闲自然的美妙意象,把人带到了一种隐士的“世界”里了。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三句诗自“言”字以下都是童子对诗人所问的回答。应该明白的是,这三句回答之辞并不是一气回答上来的,其中略去了诗人的问句,是诗人对他同童子的问答的一种洗炼写法,即所谓“寓问于答”。补上诗人的问句,是说诗人在向童子问了“你师傅哪里去了”以后,童子回答说:“我师傅采药去了”;又问“到哪里采药去了”,答“就在这座山里”;最后问“在这座山里什么地方啊”,答“在白云深处,不知具体所在”。诗人虽略去了自己的问句,只写童子的回答,但意思非常明白。不但丝毫不感生硬紧迫,凝滞坎坷,反而觉得语势连贯,流畅自然。诗人通过对童子回答的描述,给我们造成了一个恬淡自然、又意趣浓厚的美妙境界。采药,指采集修性养生之药,这是隐者的重要活动。不过隐者采药却不是赖此为生的,采药只是隐者悠然生活的一种表现罢了,所以从“采药去”三字当中,我们不难想见隐者悠然的生活和雅致的情趣。山中,是隐者采药之地,这两个字看起来确实平常极了,但因为在诗中它是泛言的、不确指的,这就使得景象被展开的同时,更形成了一种广大超远的境界,给我们造成了想象、联想的充分余地。“云深不知处”,这句诗在“只在此山中”的基础上给已经形成的境界又笼上了一层深不可知、更意象万生的气氛,使得所寻隐者居住之处的超然景象和诗人的心境密切结合了起来,浑然一体,最后完成了意境的创造。诗的言外意趣则正由此处生发溢出,源源不尽,使得诗人寻人的自得情趣和对山中隐居生活的无限钦羡之意淋漓尽致地托了出来。不但不见寻人不遇的怅惘,反而叫人感到了生机自然、意趣盎然的美妙。
 本诗在写法上的特点,除了寓问于答外,还在于形象的塑造。“形象的塑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境象的创造,短短的二十个字当中,有松、有山、有白云,更有看得见的童子和想见得出的诗人自己及隐者,他们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美妙的意境,生出了无尽的意趣; 二是人物的塑造。诗中的人物形象看似不明不显而实际上是既清晰又很重要。人物有诗人自己和童子二人,更有隐者其人。例如诗人和童子,通过一问一答的有趣情景,诗人俯身询问、抬头遥望、意想联翩,最后情趣自得的形象和童子举头答问、指点群山、心直口快、亦见洒脱的形象可以说活灵活现。当然诗人主要塑造的是隐者的形象。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也不难想见虽未直接出现却无处不在的隐者的悠然飘逸的形象。隐者的形象可说与全诗的意境创造和意趣托出相始终,意境和意趣是既因隐者而有,又因隐者而成的,所以隐者的形象意义重大。第三,本诗语出自然,几乎就是口语,看似平淡,意味却既醇厚又深远,令人叹为观止。难怪有人认为本诗非出于以苦吟著称的贾岛之手,而认为是孙革的《访羊尊师诗》。这个我们不必在此予以分辩,不过即此可以证明本诗在谋篇、炼句、炼字及寓意等方面的美妙了。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寻隐者不遇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贾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过访隐者不遇的小诗。这首诗采用了寓问于答的形式。诗人来 到隐者的居所,伫立在郁郁青苍的乔松之下,问那柴门边的童子,“你师傅往何处去啦? 童子答道:“先生,我师傅采药去了。”“到什么地方采药?”“在这山中采药去了。”“能找 到他吗?”“先生,您看那深山之中,云雾茫茫,不知师傅在何处啊! ”从上可知,此诗采 用省略问句,即以答句包蕴问句的手法,将其浓缩为二十字,可谓精炼之极矣。此诗以 简笔写繁情,跌宕起伏,尤见其情深切。在问答的过程中,始而满怀希望,接着坠为失 望,继而又萌希望,最后答曰:“云深不知处”,便完全失望,怅惘而无可奈何矣。此诗写 青山,写苍松,写白云,色彩浓淡相宜,意境杳渺深邃,景物富有生机,表达了诗人对真 隐士高洁风骨的敬仰赞美之情。此诗脍炙人口,流传极广。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 xún yǐn zhě bú yù 》 
    《 寻 隐 者 不 遇 》 
    .[ tánɡ ]. jiǎ dǎo.
    .[ 唐 ]. 贾 岛 .
    sōnɡ xià wèn tónɡ zǐ , yán shī cǎi yào qù 。 
    松 下 问 童 子 , 言 师 采 药 去 。 
    zhǐ zài cǐ shān zhōnɡ ,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 
  •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松树下寻问隐士的童子,他说道老师父采药而去。就在这座高大的青山中,白云重重不知他的去处。

     
    【原诗今译】
     
    在松下把隐者的侍童询问,
     
    他说师父采药早早出了门。
     
    还说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头,
     
    云遮雾罩,看不清在何处。
  • ①松下:在松树下。
    ②童子:男孩。
    ③言:说。
    ④师:指童子的师傅,也就是隐者。
    ⑤云深:云雾很多。
     
  • 【集评】 明·钟惺:“愈近愈杳。”(《唐诗归》)
    明·蒋一葵:“设为童子之答,以状山居之幽。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唐诗选汇解》)
    明·吴逸一:“自是妙音,所谓不用意而得者。”(《唐诗正声》)
    清·李瑛:“一句问,下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诗法易简录》卷十三)

    【点评】 此诗藏问于答,言简意丰,颇有韵味。它既展现了一个超尘绝俗的清幽环境,又可使人想见“隐者”及其“童子”不同凡俗的高洁人品,还可使人体味到作者无法寻见那“隐者”之时的怅然若失的心态,含蓄蕴藉,令人寻绎不尽。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贾岛,中唐时期著名的苦吟诗人,“推敲”的典故,就因他作诗时反复考虑 “僧推月下门”与 “僧敲月下门”何者为佳而来。由于苦吟, 诗风难免趋于清奇僻苦。“独行潭底影, 数息树边身”、“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等便是。但此诗却一反他的奇僻诗风,用平常如话的短短二十个字,把一位隐者的飘逸风神及诗人的惆怅企羡之情含蓄地表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 松、鹤、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来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 “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小徒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 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氛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步步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 “言师采药去”, 从全诗的结构看, 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素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 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 高蹈世外的隐逸之人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 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本身就成为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 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 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一丝惆怅。第二答,显然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冀,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象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冀,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 “云深不知处。”这时, 山峦之高峻, 云霞之深杳, 隐者之神逸, 全在这没有结果的回答中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呈。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飘逸之感,充分表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 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 因此始终企羡高洁超然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生活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 无佳句而有佳篇。这或许证明了,雕琢归于自然, 才是艺术的极地。
     
  •  
    这首诗的作者一般都作贾岛,但成书于北宋的《文苑英华》卷二二八又署名孙革,题作《访羊尊师》,文字亦略有不同。
     
     昔人有言“绝句固自难,五言尤甚。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而腰腹亦自不可少。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语见《唐音癸签》卷三)。这首五绝之所以脍炙人口,其原因之一亦即在于它“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而它的这一小而大之妙,是由它的用意含蓄,出语舂容而形成的。
     
     这首诗尽管所言情事极为简单,只不过是记叙诗人与童子的简捷对话,表明山中访人不遇而已。然而,我们总如食橄榄一般,食尽而味不尽,似有无限悠远之意,不尽之味潜藏在童子的寥寥数语中。稍加追究,我们会发现这种魅力就在于它通过淳而有味的诗句,渲染出一位颇具仙凤道骨的尊师,而这一位道者又似现未现,如置身于茫茫云雾之中,给人以一种莫测高深的神秘感,又似有某种感悟存于其中。当然这种意境还是由诗中具体的记叙中表现出来的。
     
     首句 “松下问童子”,虽说仅是提出童子,但其实已涉及三个人: 问者、童子及其师。有问则必有询问之人,虽不写出问者,但已将问者即诗人置身于童子之前。这一句虽仅是记叙客观表象的话,不涉及所问内容,但从下一句童子的“言师”云云的答话中,诗人之所问者如何却是不说自明的。因此,尊师已隐然出现在诗人与童子之后。不仅如此,“松下”二字,不但点出了地点,隐然表明这是在山中,而且也以青松的形象渲染了气氛。松树,它挺拔苍翠,长青不凋。它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既是高洁贞操的象征,也是仙家道者风概的化身。因此,此处的青松已渲染出一种仙家的气象; 实为衬托诗中的尊师而置此一物。诗的第二句是记叙童子的答话,呼应首句之问,但是是以诗人之口吻写出,而非径出童子之口。这一句点出了题中的“寻隐者”或“访羊尊师”,既是回答,又是补充了首句的询问内容,并且突出了道士。而其含蓄精彩处全在“采药”二字上。道士重修身养气,故多隐居山林野处,采药炼药自是其生活之一重要内容。因此,诗言采药去,则将诗人所访人物的身份,通过他的采药活动写明。而采药这一活动,既将道者行踪无定、不可寻访写出,为题中的 “不遇” 交待了必然性,同时采药本身,也使人将道者的非世俗人物的仙凤道骨气质从这含蓄的情节中体味出来。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两句同样是童子之答语,但稍与上句不同的是,这两句则是直接出自童子之口。细味童子之所答,可悟诗人在此之前,亦必有何处去寻师之问,故童子所答方如此。但此问诗中并未明白写出,仍与前二句一样,将此问寓于答句中。这也是此诗含蓄深藏的手法之一。以此更可感到此诗似有道者之机锋在焉。童子此处所答,出语舂容简淡,然而却深意内潜,颇具道家气味,令人似可从中悟出某种道理来。答语中的山,既呼应了首句的松下,又点明了其师采药之所在,更为下句之 “云深”埋下伏笔。可见前后确具有婉曲回环之妙。古诗中有 “云无心以出岫”(陶潜明 《归去来兮辞》) 之句,又有喻道人如野鹤闲云者。则此诗中之云深,也正以此烘云托月般地写出道士的超凡出俗,行止飘忽不定,悠游澹泊的仙家气象。再者,云深,自然是因山大,故云深也即山深。如此,则此尊师虽采药于此山中,然而云山深沉,峰壑茫茫,却不知其此时正涉足于何峰,采药于何云崖矣。如此,则道童欲指示其师之行踪而竟茫不知处,而寻者欲谒尊师而竟无处问津以导路,均如置于五百里云海中而茫茫无所得。至此,则诗中的那一派云海不仅使诗人迷茫,也会使读者在这一片云雾迷茫中沉思,反省,从中似有所了悟。而所了悟者何,这又是因人而有异的。这也正表现了此诗含蓄的魅力。
     
     前人言绝句之法 “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唐音癸签》卷三)方为妙,此诗之好处亦正如此。
     
  •  这是一首写访人不遇的诗。虽然“寻隐者不遇”,诗人 却颇得寻人情趣,并由此领略了山中隐居生活,表示了无 限赞赏。
     
     诗的内容由题目直接引出。正因为“寻隐者不遇”,所以 才在“松下” “问童子”。“松下”二字,既点明了问的地方, 又暗带出所访之人的身份——隐者 (“松下”是古代隐者居 住之处的一种标志),紧扣诗题的“寻”与“隐者”二词;更造 成了一种淡泊雅致、悠闲自然的美妙意象,把人带到了一种 隐士的“世界”里了。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三句诗自 “言”字以下都是童子对诗人所问的回答。应该明白的是,这 三句回答之辞并不是一气回答上来的,其中略去了诗人的 问句,是诗人对他同童子的问答的一种洗炼写法,即所谓 “寓问于答”。补上诗人的问句,是说诗人在向童子问了“你 师傅哪里去了”以后,童子回答说:“我师傅采药去了”;又问 “到哪里采药去了”,答“就在这座山里”;最后问“在这座山 里什么地方啊”,答“在白云深处,不知具体所在”。诗人虽略 去了自己的问句,只写童子的回答,但意思非常明白。不但 丝毫不感生硬紧迫,凝滞坎坷,反而觉得语势连贯,流畅自 然。诗人通过对童子回答的描述,给我们造成了一个恬淡自 然、又意趣浓厚的美妙境界。采药,指采集修性养生之药,这 是隐者的重要活动。不过隐者采药却不是赖此为生的,采药 只是隐者悠然生活的一种表现罢了,所以从“采药去”三字 当中,我们不难想见隐者悠然的生活和雅致的情趣。山中, 是隐者采药之地,这两个字看起来确实平常极了,但因为在 诗中它是泛言的、不确指的,这就使得景象被展开的同时, 更形成了一种广大超远的境界,给我们造成了想象、联想的 充分余地。“云深不知处”,这句诗在“只在此山中”的基础上 给已经形成的境界又笼上了一层深不可知、更意象万生的 气氛,使得所寻隐者居住之处的超然景象和诗人的心境密 切结合了起来,浑然一体,最后完成了意境的创造。诗的言 外意趣则正由此处生发溢出,源源不尽,使得诗人寻人的自 得情趣和对山中隐居生活的无限钦羡之意淋漓尽致地托了 出来。不但不见寻人不遇的怅惘,反而叫人感到了生机自 然、意趣盎然的美妙。
     
    本诗在写法上的特点,除了寓问于答外,还在于形象的 塑造。“形象的塑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境象的创造,短短 的二十个字当中,有松、有山、有白云,更有看得见的童子和 想见得出的诗人自己及隐者,他们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 成了一个美妙的意境,生出了无尽的意趣; 二是人物的塑 造。诗中的人物形象看似不明不显而实际上是既清晰又很 重要。人物有诗人自己和童子二人,更有隐者其人。例如诗 人和童子,通过一问一答的有趣情景,诗人俯身询问、抬头 遥望、意想联翩,最后情趣自得的形象和童子举头答问、指 点群山、心直口快、亦见洒脱的形象可以说活灵活现。当然 诗人主要塑造的是隐者的形象。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也不 难想见虽未直接出现却无处不在的隐者的悠然飘逸的形 象。隐者的形象可说与全诗的意境创造和意趣托出相始终, 意境和意趣是既因隐者而有,又因隐者而成的,所以隐者的 形象意义重大。第三,本诗语出自然,几乎就是口语,看似平 淡,意味却既醇厚又深远,令人叹为观止。难怪有人认为本 诗非出于以苦吟著称的贾岛之手,而认为是孙革的《访羊尊 师诗》。这个我们不必在此予以分辩,不过即此可以证明本 诗在谋篇、炼句、炼字及寓意等方面的美妙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