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病害防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病害防治 随着鳜鱼养殖生产的不断发展,集约化养殖的普遍推广,其病害发生日益加剧,过去人们不知道的疾病不断被发现,流行不广的疾病变得普遍流行,一些过去危害不太大的疾病的危害性增加,有的疾病给某个区域、甚至某个地区养鳜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鳜鱼疾病的发生已成为发展养殖的制约因素之一。其防治工作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鳜鱼疾病的防治工作,必须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并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力求养殖鳜鱼获得高产、高效。 (一)敌害 1.敌害种类 鳜鱼卵与苗的敌害生物较多,小鱼虾、水生昆虫(如水蜈蚣)的成虫和幼虫以及个体很小的浮游动物(剑水蚤)等都会大量残害鱼卵和幼苗。 2.防治方法 (1)孵化用水需用80~100目的钢丝布或相同规格的尼龙筛绢、乙纶塑料胶丝布等过滤。 (2)定期在水源中泼洒晶体敌百虫(90%以上),使水体达0.3~0.5克/米3浓度,杀灭孵化用水或苗种培育水水源中的剑水蚤等敌害。 (二)真菌性疾病 危害鳜鱼的真菌主要是藻菌纲的一些种类,如水霉和鳃霉等。真菌不仅危害鳜鱼的幼体、成体,也危及卵。 1.水霉病 【症状】 水霉菌丝为管形没有横隔的多核体,一端像根样附着在鳜体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的菌丝可深入到损伤或坏死卵膜、皮肤及肌肉。另一端则游离体外,长可达3厘米,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菌落。疾病发生早期,肉眼看不出什么异状,当肉眼能看出时,菌丝不仅在伤口侵入,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以后鳜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 (1)加强亲鱼培育,提高鱼卵受精率。选择晴朗天气进行繁殖。人工繁殖前,产卵池及孵化用具进行清洗、消毒。 (2)采用淋水孵化,可减少水霉病的发生。 (3)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或用1%的食用醋数滴浸洗5分钟,均有较好疗效。 2.鳃霉病 【症状】 鳃霉菌主要通过孢子与鳃直接接触而感染,菌丝向鳃组织里不断生长,一再分枝,沿着鳃丝血管分枝,或穿入软骨破坏鳃组织,使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失去追食能力。鳃上黏液增多,病重时,鳜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淡灰色。 当水质恶化,特别是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时,容易暴发此病。 【防治方法】 (1)环道育苗。用青霉素兑水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40万国际单位(或使水体达0.25克/米3浓度),效果较理想。 (2)育种池塘,先用450克/米3生石灰或40克/米3漂白粉消毒灭菌。 (三)细菌性疾病 1.白皮病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背鳍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背鳍及臀鳍间的体表及尾鳍处都呈白色。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头部向下、尾部向上,倒悬水中,时而作挣扎状游动,直至死亡。此病系操作不慎或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寄生而侵伤鱼体,病原菌乘机而入引发。 【防治方法】 (1)用10克/米3浓度的漂白粉浸洗,隔天浸洗1次,3次见效。 (2)用10克/米3浓度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浴15~30分钟。 (3)全池遍洒强氯精(含有效氯90%),使池水呈0.5~0.6克/米3浓度。 (4)用金霉素溶液12.5克/米3或土霉素溶液25克/米3浸洗病鱼15~30分钟。 2.烂鳃病 【症状】 病鱼鳃丝上有腐烂的白色斑点,并有黏液和污物附着,鱼体常有鱼虱等寄生虫寄生。 【防治方法】 (1)用10克/米3浓度的敌百虫溶液浸洗5~10分钟,杀灭鱼虱等寄生虫,烂鳃病会逐渐得到好转。 (2)用0.3克/米3浓度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3)同白皮病的治疗。 (四)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是鳜鱼夏花培育阶段危害较大的疾病。主要由斜管虫、车轮虫、舌杯虫、小瓜虫等寄生引起。病鱼症状表现为鱼体发黑,不摄食,漫游水面或颤抖,狂窜衰竭而死。 1.斜管虫病 【症状】 斜管虫在鱼体皮肤及鳃部的刺激与破坏,引起病鱼分泌大量黏液,使皮肤及鳃的表面呈苍白色或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浅灰的薄膜。严重时病鱼漂浮水面,呼吸困难,鳃盖泛金红色,不久便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做好水源消毒工作,确保池水清新,溶氧充足。 (2)用300毫升/米3浓度的甲醛浸洗预防,隔天浸洗1次,每次5~10分钟,发病时,每天1次。 (3)全池泼洒硫酸铜及硫酸亚铁合剂(1∶2),使池水呈0.7克/米3浓度;环道施药1.2~1.4克/米3浓度,停止流水20~30分钟(具体视鳜鱼承受程度调节),每天1次。 (4)用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5∶2),使池水呈0.3~0.4克/米3浓度。 2.车轮虫病 【危害及症状】 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严重寄生时,可引起寄生处黏液增多,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一般无特殊症状。 【防治方法】 (1)同斜管虫的防治。 (2)用1%~3%的食盐浸洗3~5分钟。 3.小瓜虫病 【危害及症状】 鳜鱼从苗到成鱼均可被寄生发病,主要危害苗种,一般在5~6月、水温15~25℃时易发此病。 小瓜虫病借助孢囊及幼虫传播,主要以幼虫侵入鱼皮肤或鳃表皮组织,吸取组织的营养,引起组织增生,而后在鱼体上发展为成虫。病情严重时,病鱼皮肤、鳍、鳃等处都布满脓泡,一个个脓泡表现为小白点,并伴有大量黏液。镜检时多数只看见球形的成虫,病鱼消瘦,游动异常,最后呼吸困难而死。 【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 (2)每667米2(水深1米)用辣椒干粉250克、生姜干片100克混合加水煮沸后全池泼洒。煮时先将生姜片煮开2次,再加辣椒粉。 (3)全池泼洒福尔马林,使池水成为含福尔马林15~25毫升/米3的浓度,隔天遍洒1次,共泼药2~3次。 (4)降低水位,提高水温,在水温28℃以上时,小瓜虫停止增殖,自行脱落。 (五)由蠕虫引起的疾病 由蠕虫引起的疾病叫蠕虫病。目前,危害鳜鱼较为严重的有指环虫等。鳜鱼患藤本嗜子宫线虫病只是偶尔发现。 1.指环虫病 【危害及症状】 由指环虫寄生鳃部引起,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鳃丝肿胀,贫血并易引发细菌性疾病,不仅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而且对成鱼危害也很大。 【防治方法】 (1)鱼种阶段定期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浓度0.2克/米3效果较好。成鱼阶段对敌百虫十分敏感(1克/米3浓度8小时开始死亡,48小时死亡率100%),应慎用。 (2)环道培育夏花发生此病时,可用晶体敌百虫遍洒,使水体达0.7~1.0克/米3浓度。 (3)鱼种放养前,用15~20克/米3浓度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杀死鳜鱼身上寄生的指环虫。 (4)用特效灭虫灵(B型)0.4克/米3浓度全池泼洒(不能与碱性药物合用,安全期为用药后7天),隔3~5天再用1次。 (5)做好水源和饵料鱼杀虫处理,杜绝传染。 2.藤本嗜子宫线虫 【症状及危害】 病鱼的背鳍、臀鳍、尾鳍的鳍条间或腹腔因虫体的寄生而发炎和充血,除影响生长外,一般不会造成死亡。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杀灭幼虫及中间宿主。同指环虫病。 (六)由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 由甲壳动物寄生引起的疾病叫甲壳动物病,危害鳜鱼常见动物有锚头鳋、中华鳋等。 1.锚头鳋 【症状及危害】 由铁锚虫寄生引起,寄生部位发炎红肿,组织坏死,易感染其他疾病。锚头鳋对各龄鳜鱼都可危害,其中尤以鱼种危害最大。小鱼患病后,食欲减退,游动缓慢,失去平衡,甚至虫的头部钻入寄主内脏,病鱼不久即死。 【防治方法】 (1)水源采用1克/米3浓度的晶体敌百虫遍洒。 (2)配套饵料鱼池必须定期杀虫消毒,购进的饵料鱼必须先消毒后投喂。 (3)环道用1克/米3浓度的晶体敌百虫加10克/米3浓度的食盐加10克/米3浓度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4)环道用10克/米3浓度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 (5)用10克/米3浓度的敌百虫或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分钟,及时将池水更新。 2.中华鳋 【症状及危害】 当鳜鱼长至10厘米以上时,有时在鳃上会发现乳白色的小蛆样中华鳋寄生,轻度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则病鱼呼吸困难,焦躁不安,造成鱼体消瘦,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 可用1.4克/米3浓度敌百虫粉剂(2.5%)和硫酸亚铁合剂(两者的比例为1.2∶0.2)全池泼洒。 用鱼虫克星Ⅰ号(鳜、鳗专用)0.125克/米3浓度,5天后再减半用1次,严禁与生石灰、消毒剂等碱性物质同时使用。 (七)其他 1.孢子虫病 【危害及症状】 黏孢子虫病常见于淡水鱼类,危害较大,尤其危害幼龄鳜鱼,破坏其皮肤、鳃组织,影响呼吸功能。病鱼体表和鳃部肉眼可见白色点状物,肛门拖着未消化的粪便,鱼体负担过重,失去平衡,在水面上打滚,影响正常摄食,2天内死亡率达40%左右。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1)发现病鱼应及时清除,深埋在远离水源的地方。 (2)用晶体敌百虫(90%以上)全池遍洒,使池水达0.1克/米3浓度,多次使用可减轻病情。 (3)使用灭孢灵0.1克/米3浓度,全池泼洒。 2.鳜败血病 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常伴有寄生虫疾病,为近年来的暴发性流行病,对鳜鱼造成危害极大。 【症状及危害】病鱼在鳃盖基部或鳍条基部出现轻度充血,肝脏颜色较淡,腹腔有少量积水。此病传播快,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 (1)每半个月用1次三代鱼虾安,浓度为0.1克/米3,全池泼洒进行预防。 (2)用0.4克/米3浓度的三氯异尿酸全池泼洒。 (3)注射灭活菌苗。 (4)在治病前必须先有针对性地杀灭鱼体表及鳃上寄生虫。 (5)用0.3克/米3浓度的二氧化氯按使用说明配制后全池泼洒。 (6)用0.3~0.5克/米3浓度的菌毒威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用2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