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疱疹样皮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疱疹样皮炎 本病是一种慢性良性复发性大疱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病因不完全明了,常伴有谷胶敏感性肠病。 〔诊断要点〕 一、皮损好发于四肢伸侧,肩胛部及臀部等处,对称分布,一般无口腔粘膜受累。 二、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血疱等,但常以其中一型为主,皮疹呈群集或环状排列,有时可见环状红斑边缘有水疱排列,一般水疱直径为1厘米~2厘米,疱紧满,壁厚,不易破,尼氏征阴性。皮损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偶见瘢痕及萎缩现象。 三、伴有剧烈瘙痒,很少有全身症状,预后良好。 四、部分患者有谷胶敏感性肠病,表现为脂肪泻。进食谷胶饮食、碘、溴等食物或药物可使皮损加重。 五、25%~50%碘化钾软膏斑贴试验 80%患者呈阳性。 六、细胞学检查 疱液涂片有较多的嗜酸性白细胞,无松解的棘细胞。 七、病理变化 早期皮损为表皮下水疱,疱内及真皮浅层有以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真皮乳头顶端可见嗜中性白细胞聚集并形成微脓肿。 八、免疫荧光检查 (一)直接免疫荧光检查 皮损、皮损周围皮肤及正常皮肤的真皮乳头有IgA和C3呈颗粒状沉着。 (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 60%患者可测出抗谷胶蛋白抗体。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禁食含碘、溴等卤化物的药物和食物,如紫菜、海带等。 二、全身治疗 (一)氨苯砜 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对肠病无效。一般用量每日100毫克~150毫克,分2次~3次口服,1周~2周后无效可加量至每日200毫克,如仍不能控制病情可增加到每日300毫克,仍然不能控制病情,要考虑诊断是否正确。如能有效的控制病情,则逐渐减量至维持量,一般维持量为每日25毫克~50毫克,如皮损全消,则改为隔日50毫克,然后间隔时间逐渐延长,可增至每周50毫克。 (二)磺胺吡啶 每日1克~2克,加等量碳酸氢钠。病情控制后减至维持量。 (三)长效磺胺 每日1克~1.5克,病情控制后减至维持量。 (四)皮质类固醇激素 其他药物疗效不佳时可考虑应用,强的松每日30毫克~40毫克,病情控制后减至最小维持量。 (五)抗组胺药物 作为辅助疗法,有止痒和控制症状作用,可与上述药物联合应用。 (六)联合用药 单独应用上述药物疗效不佳时,可考虑联合用药。 1.氨苯砜与皮质类固醇激素联用。 2.氨苯砜与磺胺吡啶或长效磺胺联用。 (七)无谷胶饮食 上述药物仅能控制皮损,无谷胶(面筋)饮食能使肠病及皮损均能得到改善,若能严格无谷胶饮食,一般需6个~10个月,才能使控制药物减量,而停用药物,需6个~48个月。 三、光化学疗法 口服8-甲氧补骨脂素0.6毫克/千克后照射长波紫外线(UVA)。UVA累积量15焦耳/立方厘米~44焦耳/立方厘米,分10次~20次照射。 四、局部治疗 以止痒和预防感染为原则。根据皮损选用炉甘石洗剂、2%龙胆紫溶液、青黛氧化锌油、氧化锌油、0.5%新霉素软膏、0.5%雷佛奴尔软膏及各种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