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异位性皮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异位性皮炎 本病又称特应性皮炎或遗传过敏性湿疹。患者除有特定的湿疹皮炎样临床表现外,其本人或家族成员中常有哮喘、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异位性病史,对异种蛋白过敏、血清中IgE增高和血嗜酸白细胞增多等特征。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发病机理主要与Ⅰ型、Ⅳ型变态反应有关。 〔诊断要点〕 一、本病在不同年龄阶段,临床表现有不同特点,一般分为三期。 (一)婴儿期 常称婴儿湿疹。 1.常于生后2~3个月发病。 2.皮损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和结痂,也可呈淡红斑、小丘疹、干燥、轻度脱屑的改变,病变界限不清。 3.好发于面部、头皮以及躯干和四肢伸侧。 4.慢性经过,病变时轻时重,大多在2岁时皮疹渐退而愈,部分患儿可发展至儿童期。 (二)儿童期 1.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少数也可不经过婴儿期,到儿童时才发病。 2.皮疹有二种形态 (1)湿疹型 好发于肘窝、腘窝或小腿伸侧,为局限性、肥厚浸润性斑片,有时呈苔藓变,常伴糜烂、渗出和结痂。 (2)痒疹型 为散在的米粒大至黄豆粒大小棕褐色或正常皮肤色的丘疹,表面干燥、粗糙,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部,伴发局部淋巴结肿大。 3.慢性病程、反复发作.部分病例可延续至成人期。 (三)成人期 1.由婴儿期或儿童期演变而来,亦可直接在青春期后发病。 2.皮损呈播散性神经性皮炎表现,主要分布于肘窝、腘窝、四肢伸侧、颈和眼睑处,以苔藓样变为主的局限性多发性损害。 3.病程慢性。 二、明显瘙痒,各期病变均有显着瘙痒。 三、伴随疾病 常伴有毛周角化、鱼鳞病、哮喘、枯草热、眼部病变及细菌或病毒感染。 四、血管反应特征 本病皮肤小血管对多种刺激常显示异常反应,如白色划痕症和乙酰胆碱皮内注射呈延缓苍白现象。 五、实验室检查 血嗜酸白细胞增高,血清IgE升高,对环境中多种变应原产生风团样立即反应。 〔鉴别诊断〕 一、湿疹 皮损无一定发病部位,家族中常无“异位性”病史。 二、婴儿脂溢性皮炎 需与本病婴儿期相鉴别,前者头皮局部或全部被有灰黄色或棕黄色油腻状鳞屑,有时累及眉区、鼻唇沟、耳后等处,痒轻。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一)尽量避免诱发本病的食物、吸入物及接触物。 (二)皮肤不宜用热水肥皂洗烫。 (三)注意消化情况,纠正便秘及腹泻。 (四)母乳喂养的婴儿的母亲忌食辛辣、海鲜等“发物”。 (五)儿童和成人避免食用咖啡、浓茶、酒及进食其他辛辣食物。 (六)避免婴儿接触单纯疱疹病人以免并发疱疹性湿疹。患儿本人种痘时间应在皮损痊愈后进行。 (七)如患儿对尘螨过敏,室内应定期喷洒杀真菌药物,如纳他雷素(Natamycin),以杀灭尘螨的主要食物曲霉,防止尘螨孳生。 二、全身治疗 (一)抗组胺类药物 可选用扑尔敏、阿斯咪唑、特非那丁、氯雷他定及仙特敏等。伴有哮喘者,应首选酮替芬。脑益嗪和苯唑咪嗪除抗组胺H1受体外,还有抗5-HT、SRSA作用,可能对止痒和减轻炎症更有效。 (二)多虑平或阿米替林,成人每晚睡前口服50毫克~75毫克或每次25毫克,每日3次口服。 (三)色甘酸钠 每日60毫克/千克~80毫克/千克或200毫克~400毫克,每日4次,餐前15分钟口服,连服2个月左右。 (四)月见草油胶囊 成人每次2粒~6粒,儿童1粒~2粒,每日2次,连用12周。 (五)6氨基己酸 成人每次3克~6克,日3次口服。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00毫克,分3次服。 (六)罂粟碱 100毫克每日4次~6次口服。 (七)转移因子 2毫升、每周1次~2次上臂内侧皮下注射,6次~10次为一疗程。 (八)免疫抑制剂 对顽固难治的患者可试用。 1.环磷酰胺 50毫克,每日2次口服。 2.硫唑嘌呤 25毫克~50毫克,每日2次口服。 3.环孢菌素A 5毫克/千克/日~6毫克/千克/日,分2次~3次口服,连服四周。 (九)皮质类固醇激素 一般不宜应用,对病情严重用其他治疗不能控制的病例,可考虑短程使用。一般成人用强的松30mg/日~60mg/日,症状改善后渐减量至停药。 (十)抗生素 如有继发感染,应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 三、局部治疗 同湿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