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创伤后呼吸窘迫综合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创伤后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创伤后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严重创伤经积极治疗后仍未能存活者,约三分之一是由于发生了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而致,所以近年来对本病已有更多重视。这种综合征并不具有独特的病因病理改变,而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在伤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动脉血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即使增加吸入的氧浓度,也不能改善紫绀情况,而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肺顺应性进行性减低时,称为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因病理】 在许多情况下,创伤患者可出现呼吸障碍。如多发性骨折、肺挫伤、破裂、血气胸等胸部和胸腔的直接损伤。另外如休克、脂肪栓塞、输液过量、感染、颅脑损伤、误吸及氧中毒等都是造成本综合征的原因。其病理变化为发生微小动脉栓塞、肺水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而致生理死腔量及分流增加。且由于呼吸浅速及困难,潮气量的减少及呼吸功的增加而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机体即陷入呼吸衰竭状态。 【诊断】 (一)症状和体征 病人原先多无心肺疾病,常在创伤复苏后一至数天内发病,起病急骤。 1.呼吸困难 表现为呼吸极度费力和浅速无效的呼吸,或出现呼吸暂停,甚至自动呼吸停止。 2.缺氧 紫绀为缺氧时最常见的体征。另外可有意识模糊、不安、心动过速,甚至精神失常。 3.二氧化碳潴留 (1)循环系统:表现皮肤发红、出汗、血压升高等。当严重呼吸性酸中毒时,血压下降,周围循环衰竭。 (2)中枢神经系统:头胀头痛,夜间兴奋烦躁,白日嗜睡,常有幻觉,神志恍惚,以致淡漠昏迷。 4.肺部物理检查 早期常无异常,继之可听到两肺有干鸣、哮鸣音,偶尔可听到湿罗音。 (二)影像学检查 两肺血管纹理增强,透明度降低,有斑片或斑点状阴影。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气分析:早期常表现为逐渐加重的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呼吸性碱中毒。动脉血氧分压低于70~60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35~30mmHg,后期病人发生二氧化碳排出障碍,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 2.呼吸阻力增加;严重时气道峰压需增至40~60mmHg以上,才能维持足够潮气量。死腔量与潮气量之比超过0.4以上,并有继续增大的趋向。 【治疗】 创伤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在于增加有功能的肺泡数。主要手段是恢复通气和灌注之间的平衡,达到气体和血液交换正常。 1.呼吸支持疗法 (1)保证呼吸道通畅:是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前提,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给氧:①鼻管或面罩给氧:适用于病人有适当通气伴有轻度缺氧者。氧流量5~8升/分,氧分压维持在60~80mmHg,吸入氧浓度达35%~40%。②呼吸器治疗:适用于难以克服的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超过35次/分,血氧分压低于70mmHg,并呈进行性下降。通常采用间歇正压呼吸或呼吸道雾化。 2.严格控制入水量:创伤病人在血液动力学维持稳定后,即应严格控制入水量,早期达到出入量的负平衡。 3.激素:早期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对改善呼吸功能有明显效果。可用地塞米松40~60mg静滴,6~8小时后重复一次,原则上24小时即停药。 4.利尿剂和白蛋白:利尿剂可有利于肺水肿的恢复,宜小剂量反复给予,以后根据病情逐渐调整。常用甘露醇、双氢克尿塞等。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但不宜早期使用。 5.抗菌素:对预防肺部感染有效,但强调针对性,以防加重肺水肿,入量过多,加重呼吸衰竭。 6.改善肺循环:缺氧明显时可使用654-2,静脉滴注,起到开放血管内引流作用,以改善肺循环,每公斤体重1mg给药。可重复使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