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冬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冬瓜 冬瓜为常用蔬菜,我国各地均有栽培。《神农本草经》称为白瓜、水芝。瓜、瓜瓤、瓜子、瓜皮均入药。 (一)、冬瓜 1、消渴 冬瓜虽《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但直至唐代《新修本草》都没有正式提到治消渴。(《本草纲目》卷28称陶弘景谓:“止消渴”,但《证类本草》中没有类似记载。)《备急千金要方》卷26食治章中,首先提到:白冬瓜“利小便止渴。”敦煌残卷《食疗本草》(S.76)则称冬瓜“利小便,止消渴。”《本草纲目》卷28引《孟诜食疗》称:“积热消渴:白瓜去皮,每食后吃三、二两,五、七度良。”《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82引《食疗》:“积热消渴:冬瓜去皮,每食后吃三、二两,五、七度良。”原始出处待查。 《圣济总录》卷58治消渴方:冬瓜一枚,削去皮,“埋在湿地中一月,将出破开。取清汁饮之。逾二、三料遂愈。”《普济方》卷177引本方,又称:“或烧,绞取汁,服之尽,更佳。” 《备急千金要方》卷15下治小儿渴痢:单捣冬瓜汁饮之。 《太平圣惠方》卷53治消渴热或心神烦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82引本方称:“治消渴烦乱”):冬瓜瓤一两,曝干,捣碎,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分温二服。 《果蔬疗法大全》279治糖尿病:冬瓜100g,荷叶60g,山药30g,水煎服,每日1~2次。又,冬瓜皮霜,一粒蚕豆大,开水冲服。又,281,冬瓜1个,烧熟,绞汁,饮服。又,冬瓜瓤或留叶,不论鲜干煮汁饮。 2、水肿 《名医别录》并没有讲冬瓜治水肿,但宋代以后,冬瓜治水肿已经是很重要的功能。 《太平圣惠方》卷54治水肿烦渴,小便赤涩:冬瓜白瓤不限多少,以水煮令熟,和汁淡食之。 《杨氏家藏方》卷10有冬瓜圆(丸)“治十种水气,浮肿喘满:大冬瓜一枚,先于头边切一盖子,取去中间瓤不用。以赤小豆(水淘净),倾满冬瓜中,再用盖子合了,用竹签签定,以麻线系,纸筋、黄泥通身固济,窨干。用糯壳破取糠片两大箩,埋冬瓜在内,以火着糠内煨之,候火尽取出。去泥,刮冬瓜令净,薄切作片子,并豆一处焙干。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冬瓜子汤送下,不拘时候,小便利为验。” 《验方新编》卷18治通身肿满:冬瓜任意食之,连食三、四日即效。切不可用盐、酱。与宋人《太平圣惠方》卷54治水肿烦渴,小便赤涩方:“冬瓜白瓤不限多少,以水煮令熟,和汁淡食之。”实际一致。《果蔬疗法大全》160,治浮肿:白萝卜、冬瓜各100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次。 (二)冬瓜子 内痈: 肺痈:主要表现为发热、胸痛、咳嗽脓血。约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肺脓疡、支气管扩张、肺化脓症或肺结核空洞化脓性感染,都是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备急千金要方》卷17治肺痈方:“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唐制:一升约595ml。)薏苡仁半升,瓜瓣半升,桃仁三十枚。 肠痈:约与现代医学之阑尾炎、阑尾脓肿或阑尾周围脓肿相当。 《备急千金要方》卷23治肠痈,用瓜子(即冬瓜子)三升,捣末,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 最早的《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治肠痈的大黄牡丹汤方中有瓜子。(《肘后方》名瓜子汤)以后各家方书中治疗肠痈诸方亦多用冬瓜子,可知冬瓜子为治疗肠痈的要药。 (三)冬瓜皮 《本草纲目》卷28引《摘玄方》治跌扑损伤:“用干冬瓜皮一两(明制:一两约合37g)锉入锅内,炒存性,研末,每服五钱,好酒热服。仍饮酒一瓯(小盆),厚盖取微汗,其痛即止。一宿如初。”又引《生生编》治损伤腰痛:“冬瓜皮烧研,酒服一钱。” 土家族验方:治水肿:冬瓜皮9g、姜皮12g、萝卜子6g,水煎服。《果蔬疗法大全》156治腹水:冬瓜皮120g,鲫鱼(去肠杂)120g,加水共煮2小时,以鱼稀烂为度,空腹一次服。又,158,治浮肿,冬瓜皮、白茅根、浮萍各30g,水煎服,每日2次。 (四)冬瓜藤 《圣济总录》卷134治手足冻疮肿烂:冬瓜藤半斤,细锉,以水三升,煮汁,浸洗,日三、两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