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肉
【名称出处】:《饮膳正要》 【概况】: 异名 鼲鼠(《说文》),礼鼠、拱鼠(《韩昌黎集》),貔狸(《纲目》),地松鼠、大眼贼、蒙古黄鼠(《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基源 为松鼠科动物黄鼠属草原黄鼠的肉。 原动物 草原黄鼠Citellus dauricus Brandt 形态 体长约20cm,尾长约6cm。 体形细长,头大,耳壳短小,眼甚大。 前肢趾爪发达,大而且直,前足掌裸,后跖被毛。 有颊囊。雌体有乳头5对。全身毛草黄色,并杂有褐黑色。额、头部较深,为黄褐色。 上下唇及眼圈均为白色。 尾毛草黄色,夏毛较冬毛短而色深。 生境与分布 栖于草原或沙土地带,穴居。白昼活动,冬眠期较长。 食物主要为草本植物的茎、叶,或野菜、大豆幼苗等。并常盗食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亦食昆虫。分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药性】: 性味 李杲《食物本草》:“味甘,平。” 功效 润肺生津,解毒止痛。 主治 诸疮肿毒。 用法用量 《经验良方》:“用大黄鼠1个,打死,清油一斤(500g),慢火煎熬,水上试油不散,乃滤滓澄清再煎,次入炒紫黄丹150g,杨柳枝不住手搅匀,滴水成珠,下黄腊30g,熬黑乃成。去火毒3日,如常摊贴。 ” 使用注意 李杲《食物本草》:“多会发疮。”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黄鼠,出太原,大同,延绥及沙漠诸地皆有之。辽人尤为珍贵。状类大鼠,黄色而足短善走,极肥,穴居有土窖,如床榻之状者则牝牡所居之处,秋时蓄豆粟草木之实以御冬,各为小窖,别而贮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