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蜀葵根
【概况】: 基源 为锦葵科黄蜀葵属植物黄蜀葵的根。 原植物 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Medic.[Hibiscusmanihot L.] 余项参见“黄蜀葵花”条。 【药性】: 性味 ❶ 《纲目》:“甘,寒、滑。” ❷ 《岭南采药录》:“苦,寒。” ❸ 《全国中草药汇编》:“微甘,凉。” ❹ 《新华本草纲要》:“味甘、苦,性寒。” ❺ 《云南中草药》:“苦、辛,微寒。” 功效 清热,利水,散瘀,消肿,解毒。 主治 淋病,水肿,痈肿,腮腺炎,乳汁不通。 ❶ 《纲目》:“治痈肿,利小便,五淋,水肿,难产,通乳汁。” ❷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镇咳。” ❸ 《全国中草药汇编》:“高热不退,肺热咳嗽,产后乳汁不通,大便秘结,阿米巴痢疾,尿路结石。” ❹ 《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淋病,无头疔,腮腺炎,痈肿。” ❺ 《民间常用中草药汇编》:“治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鲜品15~30g)。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江西科技成果选编·卫生部分》(1972):“治流行性腮腺炎:取黄蜀葵根15g(干品),藤黄10g。分别研成细末,投入95%酒精500ml内,用时取上清液涂于患部肿胀处,每日2~3次。” 单方应用 ❶ 《岭南采药录》:“治淋疾:黄蜀葵根15~45g。水煎服。” ❷ 《岭南采药录》:“治疳疔,痔疮:黄蜀葵根,煎水洗。” ❸ 江西《草药手册》:“治肺热咳嗽:黄蜀葵根21g。水煎,酌加冰糖化服。 ” ❹ 新医学习 1972;(1):“治中耳炎:取黄蜀葵(干品,根、茎、果壳均可)3g,加水300ml,煎至100ml,过滤。用于滴耳,每次2~3滴,每日3次,连滴2周;滴耳前需先清洁外耳道分泌物。配合全身治疗则效果更好。” 食疗 江西《草药手册》:“通乳:黄蜀葵根30g。煮黄豆或猪腿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