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芩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山茶根、黄芩条、黄金条根(河北、山东、内蒙古、黑龙江、辽宁)。 基源 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部分种类的干燥根。 原植物 黄芩为常用中药,正品名为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S.macrantha Fisch.;S.lanceolaria Miq.;S.grandiflora auct.non Sims,又名香水水草(内蒙古)。西南地区主产的为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S.purpureocoerulea Pax et Hoffm.;S.tuberosa acut.non Benth.)云南收购作黄芩代用品。 河北、山西、内蒙古一带产的粘毛黄芩Scutellaris viscidula Bge.,又名下巴子(内蒙古固阳)、黄花黄芩(《东北植物检索表》),腺毛黄芩(《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在河北、山西、内蒙古也作黄芩使用。其它尚有甘肃黄芩Scutellaria rehderiana Diels(S.Kansuensis Hand.-Mazz.)丽江黄芩Scutellaria likiangensis Diels,又名小黄芩(云南丽江);连翘叶黄芩Scutellaria hypericifolia Lévl.(S.pachyrrhiza Pax et Hoffm.),又名川黄芩、魁芩、条芩、子芩、土大芩(四川);展毛韧黄芩Scutellaria tenax W.W.Smith var.patentipilosa(Hand.-Mazz.)C.Y.Wu(S.veronicifolia Lévl.var.patentipilosa HandMazz.),又名大黄芩(《中药志》),也分别在各地作黄芩入药。 历史 本品列于《本经》中品。 《吴晋本草》载云:“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中空或方圆,高3~4尺,四月花红赤,五月实黑,根黄。”陶弘景谓:“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苏颂谓:“今川蜀河东陕西近群皆有之.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筋,叶从地四方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面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与今常用中药本种正品黄芩相符。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肥厚,肉质,径达2cm,伸长而分枝。基部伏地,上升,高(15)30~120cm,基部径2.5~3mm,钝四棱形,具细条纹,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cm,宽(0.3)0.5~1.2cm,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脉较淡,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mm。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cm,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萼开放时长4mm,盾片高1.5mm,果时花萼长5mm,有高4mm的盾片。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cm,外面密被具腺短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管筒近基部明显膝曲,中部径1.5mm至喉部宽达6mm;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下萼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 雄蕊4,前对较长,具半药,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状毛。花柱细长,先端微裂。 花盘环状,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子房褐色,无毛。 小坚果卵球形,高1.5mm,径1mm,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花期7~8月,果期8~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2分册.197页.图版4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60~1300(1700~2000)m向阳坡地,休荒地上。分布于中国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山西、山东、四川;江苏有栽培。 原苏联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 滇黄芩与黄芩的主要区别为茎叶多少具圆齿或圆齿状锯齿;花冠紫色或蓝紫色。茎及叶近无毛至被倒向或近平展的微柔毛或疏柔毛;叶长圆形,常对折,边缘离基部以上有不明显的圆齿至全缘;花长2.4~3cm。 花期5~9月,果期7~10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65卷.195页.图版41)。生于海拔1300~3000m左右的云南松林下草地上。 分布于四川南部、贵州西北部,云南中南部、中部至西北部。 粘毛黄芩与黄芩、滇黄芩的主要区别为茎被疏或密的倒向或有时近平展的常具腺的短柔毛;叶两面具多数黄色腺点。 花黄白或白色,下唇常染粉红色斑,全株有腺毛。花期5~8月,果期7~8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53页.图444∶2)生于海拔700~1400m的砂砾地、荒地或草地。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及山东烟台。 其它几种黄芩的主要特征:甘肃黄芩根状茎细瘦,多分枝,自根状茎或其分枝顶端生出少数茎。茎弧曲。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中部以上全缘,下部边缘1~3个稀疏的圆齿。花冠蓝紫色。 花盘环状,前方稍隆起。子房无毛。花期5~8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53页.图444∶3)生于海拔1300~3150m山地向阳草坡。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 丽江黄芩根状茎横行或斜行,肥厚,直径3~12mm,内部黄色,常分叉,茎直立,叶无柄或近于无柄。 花冠黄白色,黄色至绿黄色,常染粉紫斑或条纹。成熟小坚果卵圆形,长1.75mm,径1.25mm,黑褐色,具瘤,腹面中央具1果脐。 花期6~8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51页,图442∶2)生于海拔2500~3100m山地干燥灌丛或草坡上;分布于云南西南、西北部。 连翘叶黄芩为矮小草本,高10~20cm。 根状茎细长。叶片卵圆形有时为长圆形,长2~3.4cm,宽0.7~1.4cm。总状花序顶生,不集成圆锥花序;花萼白色,绿白至紫、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长2mm,宽1.5mm,黑色,有基部隆起的乳突,腹面近基部有1细小果脐。花期6~8月,果期8~9月。 (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51页.图442∶2)生海拔900~4000m的山地草坡上,有时见于高山栎林林缘。分布于四川西部。 展毛韧黄芩根状茎匍匐,具密集的纤维状须根。茎,叶柄、叶下面沿脉上及花序均密被白色平展疏柔毛;茎叶明显有齿,边缘有缺刻状牙齿或浅牙齿,叶两面具白色小刺毛。 花冠蓝色,冠筒呈之字形弯曲。小坚果卵圆形,深栗色,长约1mm,径约0.7mm,具瘤,腹面近基部具1果脐。花期8月,果期8月以后。 (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53页.图444∶1)生于海拔1500~2600m山涧潮处,溪边,草地,灌丛或林中。 分布于四川南部,云南西北、东北部。。 【生药】: 栽培 宜温暖而偏冷凉的气候。 耐旱、耐寒、怕涝。需选排水良好而肥沃的砂质壤土。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在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按行距20cm开深3~4cm条沟,将种子用细土混合后匀撒沟内,每亩用种量1kg左右。播后覆细土和盖草,浇水保湿。出苗后揭去盖草,进行除草松土、追肥等苗床管理。 于秋季9月或次年春季3月出圃定植,行距30~50cm,株距25cm,每穴栽苗1株,覆土压紧,浇水。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每年追肥2~3次,现蕾时摘除花蕾,以免影响根部生长,雨季注意排水。 采集 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 选生长3~4年的植株,挖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细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黄芩主产于东北;河北承德、保定,山西洛阳、晋城、河南、陕西、内蒙古也产。以承德产者质量最好。 粘毛黄芩产于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滇黄芩产于四川、云南、贵州。 甘肃黄芩产于甘肃、陕西、山西。 鉴别 性状 黄芩根圆锥形,多扭曲,长5~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粗糙,有明显的纵向皱纹或不规则网纹,具侧根残痕,顶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木部枯朽,棕黑色或中空者称:“枯芩”。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气微,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尽外皮者为佳。 黄毛黄芩根多细长,圆锥形或圆柱形,长7~15cm,直径0.5~1.5cm,表面与黄芩相似,很少中空可腐朽。滇黄芩根圆锥形的不规则条状,常有分枝,长5~20cm,直径1~1.6cm,表面黄褐色或棕黄色,常有粗糙的栓皮,有皱纹,下端有支根痕,断面现纤维,鲜黄色或微带绿色。 显微 黄芩根状茎切面:木栓层外缘多破裂,一般为8~20列扁平细胞,有石细胞散在。栓内层狭窄,与韧皮部界限不明显。 韧皮部宽广,有多数石细胞与韧皮纤维,单个或数个成群散在,石细胞多分布于外缘,韧皮纤维多分布于内侧。形成层多成环。本质部在老根中央有栓化细胞环形成,栓化细胞有单环的,有成数个同心环的。 本品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 (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第548页.图438) 粉末: 偶见黄棕色的石细胞,在于木栓组织中,呈类圆形,直径约66μm。 有的导管扭曲。 ❺ 木纤维较细长,直径约17μm,壁厚约3μm,微木化,有斜纹孔,并有具缘纹孔,纹孔口线形或相交成人字形、十字形。 ❼ 淀粉粒单粒圆球形、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10μm,脐点有的可见,点状或裂缝状;复粒少,由2~3分粒组成。 粉末石细胞较少,大小悬殊,长约42~270μm。(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第552页.图443) 甘肃黄芩根横切面:木栓层厚,有石细胞散在,韧皮部有大量石细胞与韧皮纤维,多分布于韧皮部中部。(图见同粘毛黄芩) 理化 ❶ 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水温浸2小时,于50℃浓缩浸提液,再用乙醚提取,提取液点于酸性(用0.5mol/L草酸溶液调制)硅胶G板上以汉黄芩素、黄芩素、紫葳素甲为对照,以氯仿:甲醇(100∶1)为展开剂展开,置可见光下检视。(图见刘训江《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第181页.图115-1A)❷ 取样品粉末适量,先用乙醚-乙酸乙酯(5∶1)提取3~4小时,再用甲醇-水-二氧六环(4∶3·3)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黄芩素、黄芩甙为对照,以正于醇-水-醋酸(2·1∶0.5)的上层为展开剂,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 (图见同上,图115-2) 加工炮制 ❶ 酒黄芩 取黄芩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每黄芩片100kg,用黄酒10kg。 ❷ 黄芩炭 取黄芩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酒黄芩,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化学】: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根含汉黄芩素5-β-D-葡萄糖甙(Wogonin-5-β-D-glucoside)、2-(3-羟基-4-苯甲氧基)乙基-O-α-L-鼠李糖基-(1→3)-β-D-(4-阿魏酰)葡萄糖甙[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O-α-L-rhamnosyl-(1→3)-β-D-(4-feruloyl)glucoside]、2′,3,5,6′,7-五羟基黄烷酮(2′,3,5,6′,7-Pentahydroxyflavanone)[1]、2(S),2′,5,6′,7-四羟基黄酮[2(S),2′,5,6′,7-Tetrahydroxyflavanone][2]、白杨素6-Cβ-D-葡萄糖-8-C-α-L-阿拉伯糖甙(Chrysin 6-C-β-D-glucoside-8-C-α-L-arabinoside)、6-C-α-L-阿拉伯糖基-8-C-β-D-葡萄糖基白杨素(6-C-α-L-Arabinosyl-8-C-β-D-glycosyl-chrysin)[3]、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8-Di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4′,5,7-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汉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甙甲酯(Wogonin-7-O-glucuronide Me ester)、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甙甲酯(Oroxylin A 7-O-glucuronide Me ester)、黄芩甙元7-O-葡糖醛酸甙甲酯(Baicalein 7-O-glucuronide methyl ester)[4]。 黄芩甙(Baicalin;即黄芩素-7-O-β-吡喃葡萄糖甙,Baicalein-7-O-β-D-glucopyranoside)、汉黄芩甙(Wogonoside;即汉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甙,Wogonin-7-O-glucuronide)[5,15]、姜烯酮(Shogaol)、黄芩甙元(Baicalein)、姜辣醇(Gingerol)、1,2,3,4,6-五-O-五倍子酰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glucose)[1]、5,7,2′-三羟基-8,6′-二甲氧基黄酮(5,7,2′-Tri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5,7,2′,5′-四羟基-8,6′-二甲氧基黄酮(5,7,2′,5′-Tetra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5,2′,5′-三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5,2′,5′-Tr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5,7,2′-三羟基黄酮(5,7,2′-Trihydroxyflavone)[7]。汉黄芩素、白杨素(Chrysin)、千层纸素-A(Oroxylin A)、黄芩黄酮(Skullcapflavone)黄芩甙元7-O-葡萄糖甙(Baicalein7-O-glucosideⅡ)[8,9,13]、千层纸素A7-O-萄糖醛酸甙(OroxylinA-7-O-glucuronide;即千层纸素甙)、5,7,2′,6′,-四羟基黄酮(5,7,2′,6′-Tetrahydroxyflavanone)[10]、二氢千层纸素A(DihydrooroxylinA)[10]、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去甲基汉黄芩素(Norwogonin)、二氢黄芩甙(Dihydrobaicalin)、5,7,2′-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5,7,2′-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5,2′-二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5,2′-D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11]、(2S)-5,7,2′,6′-四羟黄烷酮(Tetrahydroxy-flavanone)、(2R,3R)-3,5,7,2′,6′-五羟基黄烷酮(Pentahydroxyflavanone)[12]。根还含粘毛黄芩素Ⅲ-2′-O-β-D-葡萄糖甙(Viscidulin Ⅲ-2′-O-β-D-glucoside)、5,7,2′,5′-四羟基黄酮(5,7,2′,5′-tetrahydroxyflavone)、(一)-北美圣草素[(-)-Eriodictyol]、并头草甙(Rivularin)[15,16]。 附 叶含白杨素(Chrysin)、汉黄芩素(Wogonin)、芹菜素(Apigenin)、三裂鼠尾草素(Salvigenin)、高山黄芩素(Scutellarein)、异高山黄芩素(Isoscutellarein)、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甙(Apigenin-7-O-glucuronide)、异高山黄芩素8-O-葡萄糖醛酸甙(Isoscutellarein 8-O-glucuronide)[14]。 滇黄芩 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 根含黄芩甙(Baicalin)、汉黄芩甙(Wogonoside)[15]。 川黄芩 Scutellaria hypericifolia Lévl. 根含黄芩甙(Baicalin)、汉黄芩甙(Wogonoside)[15]。 丽江黄芩 Scutellaria likiangensis Diels.根含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千层纸素-A(Oroxylin-A)、白杨素(Chrysin)、韧黄芩素Ⅱ(Tenaxin Ⅱ)、粘毛黄芩素Ⅰ(Viscidulin Ⅰ)[17]。 并含黄芩甙(Baicalin)、汉黄芩甙(Wogonoside)[15]。 甘肃黄芩Scutellaria rehderiana Diels.根含甘肃黄芩素Ⅰ(RehderianinⅠ)[18~20]、黄芩甙(Baicalin)、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甙(Wotonoside)、汉黄芩素(Wogonin)、千层纸素-A(Oroxylin A)、粘毛黄芩素Ⅲ(Viscidulin Ⅲ)、甘黄芩甙元(Ganhuangenin)[15,18~22]。 粘毛黄芩Scutellaria viscidula Bunge.根含黄芩甙(Baicalin)、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甙(Wogonoside)、汉黄芩素(Wogonin)、千层纸素-A(木蝴蝶素-A;Oroxylin-A)、黄芩新素(Neobaicalein)、穿心莲黄酮(Panicoin)、粘毛黄芩素-Ⅰ、Ⅱ、Ⅲ(ViscidulinⅠ、Ⅱ、Ⅲ)[15,23~27]。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81;101(10):899 [2] Planta Med 1981;43(2):194 [3] Phytochemistry 1981;21(10):2443 [4] 药学杂志(日) 1982;102(4):388 [5] 药物分析杂志 1983;3(1):18 [6] CA 1991;114:88687k [7] 药学杂志(日) 1984;104(5):524 [8] Planta Med 1984;50(4):290 [9] Planta Med 1985;(5):462 [10] 药学杂志(日) 1985;105(2):148 [11] 药学杂志(日) 1983;103(6):607 [12]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1;8(2):137 [13]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0;7(3):208 [14] 生药学杂志(日) 1988;42(3):216 [15]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3;5(4):9 [16] Phytochemistry 1994;35(2):511 [17] 中草药 1988;19(2):2 [18] 中药通报 1984;9(2):28 [19] 药学学报 1984;19(11):830 [20] Chem Pharm Bull 1985;33(9):3982 [21] Chem Pharm Bull 1985;33(9):4034 [22] 药物分析杂志 1993;13(2):79 [23] 药学学报 1984;19(5):397 [24] 中草药 1986;17(10):6 [25] 药学杂志(日) 1983;103:607 [26] 药学杂志(日) 1984;104:524 [27] Planta Med 1984;51:290。 【药理】: ❶ 抗菌 黄芩煎剂100%浓度,平板法试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α,β)、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1]。 黄芩煎剂试管法试验1∶1280浓度可抑制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α;1∶640浓度抑制溶血性链球菌β、肺炎双球菌及福氏痢疾杆菌、人结核杆菌H37;1320浓度可抑制霍乱弧菌、志贺氏痢疾杆菌;1∶80浓度对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2]。黄芩醇浸液0.5g/ml或0.05g/ml,用琼脂斜面培养,药液与培养基1.1混合,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3]。黄芩醇浸液2g/ml浓度,平皿法试验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4]。黄芩煎剂、醇提剂1g/ml浓度,用平板法试验对脑膜炎球菌均有抑制作用[5]。 ❷ 抗真菌 黄芩煎液,试管斜面法试验4%浓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毛癣菌;8%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10%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15%浓度抑制共心性毛癣菌及铁锈色毛癣菌[6]。黄芩水浸剂1∶3浓度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样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K、W、氏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7]。 ❸ 抗病毒 黄芩煎剂25%~100%浓度,体外试验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有抑制作用[8]。 黄芩水提物100,200mg/kg ig,对大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有抑制作用,但对氯化苦引起的小鼠接触性皮炎(耳肿胀)无明显影响[10]。黄芩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有效成分为黄芩甙及黄芩素[11]。黄芩甙、黄芩素对实验性气喘有效,黄芩甙10-4g/ml浓度可抑制豚鼠气管Schnltz-Dale反应38%,并有抗组胺、抗胆碱及罂粟碱样作用[12]。黄芩素不溶于水,其两个水溶性衍生物黄芩素-6-磷酸二钠(BPS)及黄芩素-6-硫酸二钠(BSS)于抗原攻击前5mg/kg iv,对大鼠PCA有抑制作用;10mg/kgiv于抗原攻击前10min给药,对豚鼠过敏性气喘有抑制作用;BPS及BSS于10-4g/ml浓度对离体豚鼠豚管及气管Schultz-Dale反应均有抑制作用;BPS及BSS 5mg/kg iv,对大鼠反向皮肤过敏反应(RCA)有抑制作用;5~10mg/kg iv也抑制Forssman皮肤血管炎,但对Arthus反应无明显影响[13]。 黄芩素及BPS结构上与抗过敏药色甘酸二钠(DSCG)相类似,但DSCG为双色酮类,黄芩素及BPS为单色酮类,DSCG对反应素(reagin)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高度特异性,而对非反应素(IgG)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几无作用,BPS则不仅抑制反应素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如BPS 10-6-10-4g/ml抑制抗原引起的猴肺介质释放,BPS 200mg/kg ip抑制大鼠同种PCA,10-4g/ml抑制反应素抗体介导的大鼠肥大细胞颗粒等,也抑制非反应素抗体介导的反应,如BPS 10-4g/ml可抑制卵白蛋白致敏豚鼠肺释放介质及抑制抗IgE抗体引起的人肺释放过敏介质,认为DSCG分子中两个色酮核间有一定距离,可结合于反应素抗体功能位置上,而不适合于非反应素抗体,但单色酮的黄芩素或BPS可以两个分子结合于这两种抗体上[14]。黄芩素对大鼠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环氧酶与脂氧酶均有抑制作用,对脂氧酶更具选择性,其IC50为0.12μmol/L,而对环氧的IC50为6917倍于脂氧酶[15]。黄芩素对大鼠白细胞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脂氧酶代谢产物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5-HETE)及环氧酶代谢产物12-羟基十七碳三烯酸(HHT)的生成,其IC50分别为7.13±0.767μmol/L及5.53±16.9μmol/L;黄芩甙对白细胞5-HETE形成也抑制,但不抑制HHT的形成;汉黄芩素抑制HHT的形成,IC50为14.6±3.51μmol/L[16],黄芩成分对化合物48/80刺激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黄芩素的IC50为52.1μmol/L,黄芩甙IC50为>200μmol/L,汉黄芩素的IC50为40.0μmol/L,汉黄芩素-7-O-D葡萄糖醛酸的IC50为14.0μmol/L,(2s)2′,5,6′,7-四羟黄烷酮的IC50为17.7μmol/L,(2R,3R)-2′,3,5,6′,7-五羟黄烷酮的IC50为15.5μmol/L,白杨素(chrysin)的IC50>200μmol/L,黄芩新素Ⅱ(scullcapflavone Ⅱ)的IC50为15.0μmol/L[17]。 黄芩甙10,100μg/ml,对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PGE2及TXA2均有明显抑制作用[18]。黄芩素对A23187引起的人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生物合成白三烯C4有抑制作用,其IC50在A23187浓度为1μg/ml及0.1μg/ml时,分别为6.00×10-7mol/L及2.05×10-7mol/L[41],抑制白三烯B4的生物合成IC50在A23187浓度为1μg/ml时为1.46×10-6mol/L[42]。黄芩甙对人白细胞脂氧酶有抑制作用,IC50为1.8μg/ml[43]。 黄芩甙15,30,45。60μg/ml浓度,对兔血小板脂氧酶同功酶均有抑制作用,但对“电泳慢带”的酶作用强而对“快带”的酶作用较小[44]。 ❺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芩甙12.5,25mg/kg ip,连续5d,或体外试验5,10,20μg/ml,均能明显促进小鼠红细胞免疫,增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45]。黄芩甙5mg/kgip,连续5d,可提高小鼠胸腺T细胞L3T4+/Lyt2+细胞的比值[46]。 黄芩甙于低浓度0.625~5μg/ml时明显促进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高浓度10μg/ml时则抑制之,对LPS诱导的脾淋细胞增殖,10μg/ml浓度时也呈抑制作用,0.25mg/kg ip,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有促进作用,高浓度0.5~2mg/kg ip,则抑制之[47]。采用3H-TdR标记YAC-1细胞为靶细胞,黄芩甙10~320μg/ml浓度,使小鼠脾NK细胞的杀伤活性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大于640μg/ml,则NK细胞活性明显下降[49]。 ❻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黄芩煎剂4g/kg ip,对小鼠防御性条件反射可使阳性反射时延长,而对非条件反射及分化无影响,说明黄芩可加强皮层抑制过程[19]。 黄芩煎剂2g/kg ig,对伤寒混合疫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20]。 但也有报道黄芩水煎剂或酒浸剂5~9g/只ig,或2g/只im,均不能证明黄芩对伤寒疫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21]。 黄芩甙8μg/ml浓度,对伤寒副伤寒杆菌内毒素诱导的兔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过程中的DNA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16~128μg/ml时对蛋白质合成也抑制,含黄芩血清(黄芩煎剂2,4,8g/kg给兔ig,1小时后取血清)对此种单核细胞也表现了对DNA、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表明黄芩能阻止内热源的合成[48]。 ❼ 对心血管的作用 黄芩醇提液1g/kg iv,可使麻醉犬有明显降压作用[22]。黄芩煎剂0.06g/kg iv,对麻醉犬有明显降压作用[23]。 黄芩素20mg/kg iv,可使麻醉犬血压下降40%~50%[24]。黄芩浸剂1g/kg ig,一天3次,连续4周,使慢性肾性高血压犬血压下降,心率变慢[25]。 黄芩甙2×10-4mol/L,在豚鼠离体主动脉条、肺动脉条、气管条及右心房均有竟争性的拮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引起的收缩作用,也拮抗异丙肾上腺素舒张气管和增加右心房自发频率作用,提示黄芩甙对α,β1,β2受体均有阻断作用[26]。 ❽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黄素(oroxylinA)、黄芩新素Ⅱ(skullcapflavonⅡ)及白杨素(chrysin)于浓度1mmol/L时,均可抑制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白杨素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黄芩素及黄芩甙对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也抑制;黄芩素及黄芩甙20,50mg/kgig,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以防止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降低[27]。 黄芩素、黄芩甙100mg/kg ig,对乙醇引起的高血脂大鼠,可降低肝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汉黄芩素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水平,黄芩素能增加血清HDL-Ch含量[30]。 黄芩素及黄芩甙2.5×10-4mol/L,1×10-4mol/L,汉黄芩素2.5×10-4,黄芩新素Ⅱ2.5×10-4mol/L,汉黄芩素-7-O-D葡萄糖醛酸2.5×10-4mol/L,1.0×10-4mol/L,对FeCl-Vit C诱导的大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有抑制作用,使肝MDA的形成显著下降,对NADPH-ADP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也抑制[34]。 ⑾抗癌 黄芩醚提物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有细胞毒作用,ED50为10.4μg/ml,黄芩新素Ⅱ对小鼠L1210细胞的ED50为1.5μg/ml,黄芩甙、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对L1210作用不显著[35]。 ⑿其他作用 黄芩素10,20mg/kg iv,对麻醉犬有利尿作用[24]。黄芩煎剂4g/kgig,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有防治作用,可延缓白内障的形成[36]。 黄芩甙对大鼠晶体醛糖还原酶有抑制作用,其ID50为1.81×10-3mg/ml[37]。黄芩甙150mg/kg ig,对链黑霉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无明显下降,但红细胞山梨醇含量于治疗后显著降低提示在动物体内也有抑制醛糖酶的作用,有可能用于糖尿病性并发症的防治[38]。黄芩甙、黄芩素及汉黄芩素50~125μg/ml对小鼠肝唾液酸酶有抑制作用[39]。黄芩甙100mg/kg,葡萄糖醛酸43mg/kg sc均可对抗士的宁引起的小鼠死亡,而甙元黄芩素无效,认为黄芩甙水解后的葡萄糖醛酸起的解毒作用[40]。 毒性 黄芩素ip,对小鼠的LD50为3081mg/kg[24]。黄芩浸剂15g/kg ig对犬有呕吐现象,5g/kg ig连续8周,使犬粪便稀软[25]。 参考文献 [1] 中华新医学报 1950;1(2):95 [2] 中华新医学报 1950;1(4):285 [3] 药学通报 1959;7(10):522 [4] 植物学报 1954;3(2):121 [5] 微生物学报 1960;8(2):171 [6] 中华医学杂志 1955;41(6):536 [7]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8]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8):494 [9] Chem Pharm Bull 1984;32(7):2724 [10]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82;80(1):31 [11] CA 1971;75:47200d [12] CA 1972;76:1262w [13] Japan J Pharmacol 1975;25(6):763 [14] Japan J Pharmacol 1977;27 (1):31 [15]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82;105(3):1090 [16] Planta Med 1985;51(2):132 [17] Chem Pharm Bull 1984;32(12):5051 [18]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0;6(4):31 [19] 西安医学院学报 1959;(8):102 [20] 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10):964 [21] 药学学报 1962;9(11):690 [22]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6;(1):36 [23] 西安医学院学报 1957;(4):38 [24] 西安医学院学报 1958;(5):30 [25] 生理学报 1958;22(3):249 [26]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87;16(6):430 [27] Chem Pharm Bull 1985;33(6):2411 [28] 药学杂志(日) 1957;77(12):1303 [29] Chem Pharm Bull 1981;29(8):2308 [30] Chem Pharm Bull 1982;30(1):219 [31] 药学杂志(日) 1991;111(3):199 [32]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57;53(6):215§ [33] Planta Med 1984;50(4):290 [34] Chem Pharm Bull 1981;29(9):2610 [35] PlantaMed 1985;51(5):462 [36]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1;23(2):97 [37]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9):557 [38]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7):433 [39] Planta Med 1989;5(1):27 [40] 药学通报 1964;10(4):160 [41] Chem Pharm Bull 1986;34(5):2279 [42] Biochim Biophys Acta 1987;922(3):278 [43]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1993;12(2):77 [44]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1987;6(2):9 [45] 中国实验临床免疫杂志 1992;4(3):41 [46]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13(特集):256 [47]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1994;13(2):65 [48]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4;10(6):13 [49]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3;9(2):37。【药性】: 性味 苦,寒。 ❶ 《本经》:“苦,平。” 归经 入心、肺、胆、大肠经。 ❶ 《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阴六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 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❶ 《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❶ 《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 畏丹砂、牡丹、藜芦。 ”。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白术,或白术、当归,或白术、白芍治胎热不安。 ❷ 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嗽,肺痈。 ❹ 配槐花,治热伤血络所致的肠风下血,痔疮出血及崩漏等症;亦治高血压病。 ❺ 配菊花,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目赤、口苦、面红、心烦等症。 ❻ 配白芍,消痢疾腹痛。 ❽ 配黄连,治目赤肿痛,齿龈肿病,口舌生疮等症。 ⒁配牡蛎,治肝火郁结的瘰疬。 ⒂配大黄、黄连,治热病烦躁,便秘,或热盛迫血妄行,咯血,吐血,衄血等症。 ⒃配茵陈蒿、栀子,治湿热黄疸。 ⒄配黄连、栀子,治急性热病,壮热烦躁,苔黄脉数。 ⒅配葛根、黄连,治湿热下痢,有里急后重,而属菌痢或肠炎者。 ⒆配川朴、黄连,治小腹绞痛而属热病者。 ⒇配桑白皮、知母,治肺热咳嗽,痰黄粘稠。 (21)配白芍、甘草,治泻痢腹痛。 (22)配黄连、防风,治肠风下血。 (23)配丹皮、大黄,治衄血,吐血。 (24)配夏枯草、牡蛎,治肝水郁结的瘰疬。 (25)配生地、木通,治热淋,小便涩痛等症。 (26)配鸭跖草、车前草,治热淋,小便不利。 (27)配桑白皮、地骨皮,治肺热咳嗽,低热。 (28)配银花、连翘,治咽喉肿痛,疮痈火毒。 (29)配白茅根、生地,治热毒炽盛,迫血妄行出血者。 (30)配石膏、山栀,治气分实热,烦渴者。 (31)配茵陈、栀子、黄柏,治湿热发黄。 (32)配黄连、木香、白芍,治肠胃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等症。 (33)配茵陈、栀子,龙胆草,治湿热黄疸,尿少,面赤,口苦等症。 (34)配滑石、白蔻仁、通草,治湿热所致的黄疸、胸闷、口渴不欲饮。 (35)配桑白皮、浙贝、麦冬,治肺热咳嗽。 (36)配钩藤、莲子心、菊花,治高血压病。 (37)配白术、苎麻根、当归,治胎动不安,胎漏见红。 (38)配桑白皮、杏仁、甘草,治肺热咳嗽。 (39)配黄连、金银花、连翘,治热病高热,烦躁及疔疮痈肿等症。 (40)配知母、桑白皮、地骨皮,治急慢性肺热咳嗽。 (41)配黄连、蒲公英、紫花地丁,治热病高烧,烦躁,疔疮痈肿等症。 (42)配连翘、杏仁、桔梗,治肺热咳嗽。 (43)配黄连、甘草、煨葛根、白芍,治热病发热不退,烦闷咳嗽,大便稀薄。 (44)配黄连、甘草、栀子、大黄,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大便不通。 (45)配茵陈、广郁金,治肝炎及急性胆道感染。 方选和验方 ❶ 黄芩散(《圣济总录》)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1份。捣罗为散。每服2g,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 服50丸。 上4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温服100ml,日再,夜1服。 ❺ 黄芩散(《圣惠方》)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30g(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10g,以水150ml,煎至80ml。 不计时候,和滓温服。 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2服。 ❼ 《丹溪心法》:“安胎:白术,黄芩、炒曲。上为末,粥丸,服。” ” 每服9g,水150ml,煎至120ml,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上为末,每6g茶清调成膏,临卧抹口内,少用白汤送下。此膏治诸般头痛皆效;惟血虚头痛,从鱼尾相连痛者不治。 ⑾黄芩黄连汤(《证治准绳》)治内障:黄芩(酒炒)、生地(黄酒洗)、草龙胆(酒洗炒4次)各30g,黄连(去须,酒洗炒)21g。上 每服6g,水200ml,煎数沸,去滓,再煎至100ml。热服,午后晚间俱不可服,唯午饭时服之,方效。 ⑿清凉饮子(《证治准绳》)治上焦积热,口舌咽鼻干燥:黄芩、黄连各6g,薄荷、玄参、当归、芍药各4.5g,甘草3g。 用水200ml,煎至150ml。不拘时服。大便秘结,加大黄6g。 ⒀黄芩汤(《证治准绳》)治心劳实热,口疮,烦渴,小便不利:泽泻、栀子仁、黄芩、麦门冬(去心)、木通、生地黄、黄连、甘草(炙)各等份。每服12g,水150ml,姜5片,煎服无时。 ⒁小甘露饮(《证治准绳》)治脾劳实热,身体眼目悉黄,舌干,咽喉肿痛:黄芩、升麻、茵陈、栀子仁、桔梗(炒)、生地黄、石斛、甘草(炙)各等份。每服12g,水150ml,姜5片,同煎,温服无时。 ⒂神消散(《证治准绳》)治眼内黄膜上冲,赤膜下垂:黄芩、蝉退、甘草、木贼各15g,谷精草、苍术各30g,龙退(炒)3条。右末,每服6g,夜卧冷水调下。 ⒃宣明大金花丸(《刘纯医学全集》)治中外诸热,寝汗,咬牙睡语,惊悸,溺血淋閟,咳血衄血,瘦弱头痛,并骨蒸肺痿劳嗽: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各等份。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20~30丸,新水下。(去大黄,加栀子,名栀子金花丸)。 ⒄黄芩汤(《证治准绳》)治吐利:黄芩60g,人参、干姜各90g,桂枝30g,半夏15g,大枣12枚。水1400ml,煮取600ml。温,分3服。 ⒅黄芩清肺饮(《刘纯医学全集》)治肺燥而小便不通:黄芩3g,栀子3个(打破)。右 不利,加盐豉20粒。 ⒆黄芩利膈丸(《医学纲目》)利胸中热,治膈上痰:生、炒黄芩各30g,南星10g,半夏15g,黄连10g枳壳10g,白术15g,陈皮10g,泽泻15g,白矾1.5g。右为末,水浸蒸饼丸。每服30~40丸,白汤下,食远服。 ⒇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医学纲目》)治干呕而利者:黄芩90g,甘草(炙)60g,芍药90g,半夏250g,生姜120g,大枣20枚。上6味,以水100ml,煮取300ml,去滓,温服100ml。日再,夜1服。 (21)黄芩栀子汤(《伤寒总病论》)治伤寒头痛壮热,心烦不安;兼治夏月伤暑毒:黄芩、栀子各4.5g,石膏、干葛各6g,豉1.5g,葱白(切3cm长)18cm。 上药 上药剉为1剂。水煎,食后频服。 (23)黄芩五味散(《外台秘要》)治水痢,心腹甚痛,饱食无妨,但食后即痢,多食多下,少食少下:黄芩、黄连、黄柏各15g,黄芪12g,龙骨18g。 上药捣筛为散。每次用4g,以温开水送下,日2服。渐加至8~12g,病愈乃止。 (24)黄芩贝母汤(《医学摘粹》)治鼻孔发热生疮:黄芩6g,柴胡、玄参、桔梗、杏仁、芍药、贝母各9g,五味子3g。以水450ml煎至100ml,热服。 (25)黄芩半夏汤(《古今医统》)治喘证由于寒包热者:半夏、枳壳、黄芩(酒炒)、桔梗、紫苏、麻黄、杏仁、甘草各等份。 用水500ml,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取300ml,空腹时服。 (26)黄芩芍药汤(《类证活人书》)治妇人伤寒,口燥咽干,腹满不思饮食:黄芩、白芍药、白术、干地黄各30g。上药锉于麻豆大。每服15g,以水150ml,煎至100ml,去滓温服。 (27)黄芩牡丹汤(《千金要方》)治女人从小至大,月经未来,颜色萎黄,气力衰少,饮食无味:黄芩、牡丹、桃仁、瞿麦、芎 上13味, 上5味,粗捣筛。1~3岁儿,每服1.5g,以水150ml,煎至80ml,去滓,分2次,温服,晨起,午后各1服。 (29)黄芩茱萸丸(《简明医彀》)治湿热吐酸:黄连30g(陈土炒),苍术23g,黄芩(土炒)、陈皮、吴茱萸各38g,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3~6g,津液咽下。 (30)黄芩厚朴汤(《古今医彻》)治协热下痢:黄芩4.5g,白芍药(炒)、厚朴(姜制)、枳壳(炒)、陈皮、葛根各3g,甘草(炙)1.5g,柴胡2.1g。加生姜3片,水煎服。 (31)黄芩射干汤(《圣济总录》)治咽喉似有物噎塞:黄芩(去黑心)、射干各30g,枳实(去瓤,麸炒)、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甘草(炙,锉)各23g,升麻45g,桂(去粗皮)38g。上7味,粗捣筛。 每服15g,用水230ml,加生姜5片,同煎至180ml,去滓温服。 (32)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治湿温病,身疼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饮,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舌苔淡黄而滑,脉缓:黄芩9g,滑石9g,茯苓皮9g,猪苓9g,大腹皮6g,白蔻仁3g,通草3g。用水600ml,煮取400ml,滓再煮取200ml,分3次温服。 (33)黄连黄芩汤9《温病条辨》)治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黄连6g,黄芩6g,郁金4.5g,香豆豉6g。水煎服。 (34)清金化痰汤(《杂病广要》)治咳嗽,咯痰黄稠腥臭,或带血丝,面赤,鼻出热气,咽喉干痛,舌苔黄腻,脉象濡数:黄芩、栀子各4.5g,桔梗6g,麦门冬(去心)、贝母、橘红、茯苓各9g,桑白皮、知母、瓜蒌仁(炒)各3g,甘草1.2g。 用水400ml,煎至300ml。食后服。 (35)降压二号(《中草药学》)治一般高血压病:黄芩67.5kg(提取黄芩素),钩藤45kg,夏枯草30kg,草决明40.5kg,共制45000片,片重0.3g。每次4~6片,每日3次。 (36)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慢性气管炎:黄芩、葶苈子各等份,共研细末,制糖衣片,每片含生药0.3g。每日3次,每次5片。 ” (37)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4倍量水浸泡4小时,过滤残渣,再加2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kg黄芩,需明矾6~8kg),产生黄色沉淀,静置4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入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每次服2~3片。 ” (38)《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布氏杆菌病:黄芩30g,黄柏、威灵仙、丹参各15g。水煎浓缩至300ml。每服100ml,每日3次,15天为一疗程,一般用1~2个疗程。” (39)甘肃卫生通讯 1972;(3):“治慢性气管炎:取黄芩500g,甘草250g,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1500g;另取生石灰500g,加冷开水5kg,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4kg。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是7~8为止。每次20~25ml,日服3次。” (40)新医学 1972;(8):“治急性菌痢:取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每次2g,日服4次,小儿酌减。 ” (41)中草药研究资料 1971;(6):“治钩端螺旋体病: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0.5g,相当于生药3.7g。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 ” (42)黄公防己汤(辽宁中医杂志 1989;(8))治带状疱疹:木防己15g,蒲公英30g,黄芩、广郁金各12g,生山栀15g,白茅根、赤小豆各30g,车前子(包煎)10g,香附12g,甘草6g。皮损发于面部者,加马齿苋30g;胸胁部者,加柴胡10g;腰腹部者,加黄柏10g。 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忌食辛辣鱼腥及酒类食品。 (43)葛根黄芩黄连汤(江苏中医 1960;(5))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葛根10g,黄芩、黄连各4.5g,甘草4.5g。 煎汤内服,每日1帖,分两次服,7帖为1疗程,服2~12帖。 (44)黄芩杞果冲剂(吉林中医药 1988;(1))治恶阻:黄芩、枸杞子各50g。 置带盖瓷缸内,以沸水冲之,俟汁温时频饮之,饮后再用沸水冲,待温频饮,以愈为度。 (45)茵栀黄注射液(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1))治婴儿肝炎综合征:黄芩、茵陈、栀子组成注射液,每1ml含黄芩甙20mg,茵陈提取物6mg,栀子提取物3.2mg。茵栀黄注射液5ml加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无效时则继续应用1个疗程。有显著退黄作用,肿大肝脏缩小。 (46)复方黄芩注射液(新医药学杂志 1973;(3))治病毒性、化脓性、炎症性眼病:由黄芩、银花制成复方黄芩注射液。结膜下或球后注射,疾病恢复期肌肉注射。 (47)白喉汤(新中医 1986;(4))治咽白喉:天冬、甘草各10g,黄芩、连翘各12g,玄参、生地各15g。水煎服。 (48)柴芩蝉衣煎加味(中医杂志 1994;(6))治过敏性紫癜:柴胡、黄芩、乌梅、防风、甘草、当归、丹参、紫花地丁各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肾型加益母草、荠菜花、扦扦活、白茅根、蒲黄炭。腹型加白及、广木香、白芍。 关节型选加寻骨风、络石藤。 (49)中医杂志 1994;(12):“治异位性湿疹(湿热证):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丹皮各10g,木通6g,茯苓12g,生地30g,白鲜皮、白蒺藜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儿童酌减)” (50)芩连滑石汤(广西中医药 1995;(3))治伤寒:黄芩、炒栀子各10g,川黄连、通草各6g,滑石、薏苡仁各20g,厚朴、佩兰各12g,茯苓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日为1疗程。 (51)柴芩八正散(中国中医急症 1994;(3))治急性肾盂肾炎:柴胡、炒黄芩、枳壳(或枳实)、虎杖各10~15g,车前子15g,萹蓄、炒山栀、滑石各10g,生甘草4g。 每日1剂,早、晚煎服,连服10~15日。 (52)三黄煎(湖北中医杂志 1995;(2))治慢性溃疡:黄芩、黄柏各20g,黄连10g,加水400ml,浸泡30分钟,煎20分钟,取煎汁200ml。 创面用三黄煎液湿敷,每日换药1~2次。 单方应用 ❶ 《千金翼方》:“治淋,亦主下血:黄芩120g,细切,以水1000ml,煮取400ml,分3服。” ” ” ⑾中华内科杂志 1978;(2):“治迁延型和慢性肝炎:黄芩甙片剂,每片含黄芩甙0.25g,一日3次,每次2片(少数3片);黄芩甙针剂,每支2ml,内含黄芩甙60mg,每日2~4ml,肌注,或8~2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连续用1个月为1疗程,一般用1~2个疗程。 ”。【医药家论述】: ❶ 徐之才《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止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 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 ”“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入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溃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别录》:“消痰热者,热在胸中,则生痰火,在少腹则绞痛,小儿内热则腹痛,胃中湿热去,则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热在阴分也;其治往来寒热者,邪在少阳也;五淋者,湿热胜所致也;苦寒清肃之气胜,则邪气自解,是伐其本也。”“黄芩为苦寒清肃之药,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虽能清热利湿消痰,然苦寒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脾肺虚热者忌之。” ” 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李濒湖曰:素人多酒欲,病少腹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按:黄芩治少腹绞痛,《别录》原明载之,由此见古人审药之精非后人所能及也。然必因热气所迫少腹绞痛者始可用,非可概以之治腹痛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