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毛耳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毛耳草 【名称出处】:《浙江民间草药》 【概况】: 异名 敷地两耳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腹泻草(《中草医药经验交流》),铺地蜈蚣(广西兴安),地麻筋(浙江天台),伤口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基源 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黄毛耳草的全草。 原植物 黄毛耳草Hedyotis chrysotricha(Palib.)Merr.[Oldenlandia chrysotricha(Palib.)Chun]],又名金毛耳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 本品首次载于《广西野生资源植物》,谓其全草民间用作蛇药。 此后,《中国药用植物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等医药文献均有收载。 形态 多年生草本,常呈铺散、匍匐状,全株被金黄色的毛。叶对生,具短柄,卵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1~2.8cm,宽0.6~1.2cm,顶端短尖,有时稍钝,基部短尖或宽楔形,上面被疏而粗的短毛,下面被长粗毛,在脉上被毛较密,侧脉2~3对;托叶基部合生,膜质,上部长凸尖,边缘具疏齿。聚伞花序腋生,短,有花1~3朵;花白色或淡紫色,4数,近无花梗;萼管球形,长约1.3mm,萼裂片披针形,比萼管长;花冠漏斗状,长5~6mm,花冠裂片长圆形,近无毛,与花冠管等长或稍短;雄蕊内藏,花丝极短,著生于冠管喉部;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丝状,柱头2裂。蒴果扁球形,具纵脉数条,直径约2mm,被疏毛,具宿萼裂片。 种子多角状卵形,直径约0.5mm,黑棕色,有网孔。花期春夏,果期7~9月。(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7册.图34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800m的山谷林中和山坡灌丛中,田埂、路旁、溪边和旷野亦有生长。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性】: 性味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凉。”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平肝,利水消肿,活血舒筋。 主治 病毒性肝炎,小儿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乳糜尿,暑热泻痢,水肿,跌打肿痛,毒蛇咬伤,疮疖肿痛,血崩,癌肿。 ❶ 《中国药用植物志》:“浸酒或煎水服,治劳伤出血,并有舒筋活络的功能;捣烂敷患处,治无名肿毒及扭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捣汁或浸酒。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福建中草药》:“治湿热水肿:鲜黄毛耳草30~60g,水煎服;另用石蒜鲜鳞茎30g,蓖麻种子6g,共捣烂敷足心。” 每日1剂,2次分服。如尿中有圆柱样物,加星宿菜全草21g,牡荆子15g;妇女患者,加地菍根30g;病重者,黄毛耳草增加30g。 忌食姜、葱、蒜等。” ” 单方应用 ❶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湿热黄疸:鲜黄毛耳草30~60g。水煎服,连服3~7天。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