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柏 中药名。 出《本草纲目》。别名:檗木,檗皮,黄檗。 为芸香科植物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或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c.的树皮。 黄柏为落叶乔木,高10~25米。 树皮外层灰色,有甚厚的木栓层,表面有纵向沟裂,内皮鲜黄色。生于山地杂木林中,分布东北及华北。 黄皮树亦为落叶乔木,高10~12米。树皮外层灰褐色,甚薄,无加厚的木栓层,内层黄色;小枝通常暗红褐色或紫棕色,光滑无毛。 生于山上沟边的杂木林中。 分布四川、湖北、贵州、云南、江西、浙江等地。3~6月间采收。选十年以上的黄柏,轮流剥取部分树皮。 药材: 粉末遇水即带粘性,并使水染成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 主产辽宁、吉林、河北。川黄柏为植物黄皮树及其变种变型的干燥树皮。 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3~5毫米,栓皮多以剥离。外表面深黄色,较平坦,有纵棱线及棕色皮孔;内表面灰黄色或黄色。 质坚硬而轻,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呈片状分裂,鲜黄色。气微,味苦。 嚼之有粘滑性,能使水染黄色。 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主产四川、贵州、湖北。味苦,性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赤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神农本草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渍。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恶干漆。”选方: ❸ 治消渴尿多能食:黄柏300克,水1升,煮三、五沸,渴即饮之,恣饮数日(《独行方》)。 ❼ 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黄柏、槟榔等分。捣罗为末,以猪脂调敷之(《太平圣惠方》)。 ❽ 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妒乳:捣黄柏末,筛,鸡子白和,厚涂之。干,复易(《补缺肘后方》)。 ❾ 治小儿脓疮,遍身不干:黄柏末,入枯矾少许掺之(《简便单方》)。现代临床报道:一、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用黄柏制成的流浸膏,儿童3~6毫升,成人6~10毫升。对于呕吐剧烈的病人,有人试用黄柏甘草汤(黄柏30克,甘草12克,加水煎成100毫升)作保留灌肠,首次50毫升,以后每次30毫升,每6小时1次。二、治疗细菌性痢疾:内服黄柏干浸膏,每次0.4克,每日3~4次。 采用盐酸黄柏小檗碱片,首剂服0.24~0.32克,以后每4小时服0.12~0.16克。 对于慢性细菌性痢疾,可用黄柏皮切碎晒干,研粉过筛,再用10%酒精泛丸。每次4克,日服2次。三、治疗肺炎0.2%黄柏碱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3毫升,每8小时1次。 四、治疗肺结核:用0.2%黄柏碱注射液3~6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2个月为一疗程。五、治疗肝硬化、慢性肝炎:用黄柏小檗碱注射液。六、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每晚清洗阴道后,塞黄柏栓剂1枚,4次为1疗程。 七、治疗急性结膜炎:用10%黄柏煎液滴眼,每次用1~2毫升冲滴,每日2~3次。 八、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采用20%或30%黄柏煎液滴耳。用时先以双氧水洗净外耳道脓液,拭干,而后滴入药液5~10滴,侧卧15分钟。 九、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局部穿刺冲洗后,用黄柏流浸膏的30%稀释液徐徐注入,每隔4日注入1次。十、治疗耳部湿疹:用黄柏粉1份,香油1.2份,调成糊状,每日涂药1次。 药理作用:黄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 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效。黄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成分:黄柏树皮含小檗碱、药根碱、木兰花碱、黄柏碱等生物碱。 根皮、木材亦含小檗碱等。新鲜叶含黄柏甙等。干燥叶含金丝桃甙。黄皮树树皮含四氢小檗碱、四氢掌叶防己碱、四氢药根碱、黄柏碱、木兰花碱及β-谷甾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