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鹿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鹿藿 【概况】: 异名 老鼠眼(广东),鸟眼晴豆(浙江),老鼠豆(湖南)。 基源 为豆科鹿藿属植物鹿霍的茎和叶。 原植物 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又名蔨、鹿豆(《尔雅》),登豆、野绿豆(《纲目》)。 历史 本品始见于《本经》,载其性味。 《唐本草》谓其:“所在有之,苗似豌豆,有蔓而长大,入取以为菜,亦微有豆气,故为鹿豆也。”《纲目》载其:“即野绿豆,多生麦地田野中,苗叶似绿豆而小,引蔓生,生熟皆可食。三月开淡粉紫色花,结小荚,其子大如椒子,黑色。”以上描述与本品原植物之描述不符,有待进一步考证。 形态 草质藤本。 植株被淡黄色柔毛。三出羽状复叶;小叶卵状菱形或近菱形,长2.5~6cm,宽2~5.5cm;基部圆形,两面密被白柔毛;侧生小叶偏斜,先端钝,较小。总状花序,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花冠黄色;龙骨瓣具喙;二体雄蕊(9+1);子房被毛及腺点,胚珠2,花柱弯曲,柱头头状。荚果长圆形,长1.5cm,宽0.9cm,红紫色。 种子1~2粒,长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果期6~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07页.图274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00~650m杂草丛。分布于中国华东、湖南、湖北和广西等省区。 。【生药】:采集 5~6月采收茎叶,晒干。 【药性】: 性味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平。” 归经 《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效 消积散结,消肿止痛,舒筋活络,强腰健骨,凉血、解毒。 止血。 主治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儿疳积,牙痛,神经性头痛,颈淋巴结结核,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痈疖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江西《草药手册》:“治惯发性头痛,妇女产褥热:鹿藿9~21g,水煎服。” ” 缪希雍《本草经疏》:“鹿藿,解毒凉血之药也。故主肠痈瘰疬疡气。女人以血为主,血虚有热,则腰腹痛不乐,得苦凉之气,则热退而血得所养,故主女人腰腹痛不乐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