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鱼腥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鱼腥草 中药名。 见《履巉岩本草》。别名:岑草,蕺,侧耳根叶,蕺菜,肺形草。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带根全草。 多年生草本。 茎下部伏地,节上生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心形或宽卵形,长3~8厘米,宽4~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有细腺点,下面常紫色,两面脉上被柔毛;叶柄被疏毛;托叶膜质,条形,基部抱茎,下部与叶柄合生,边缘被细毛。穗状花序生于茎的上端,与叶对生,长方倒卵形,大小不一,白色;花小而密,无花被,具1小的披针形苞片。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种子多数,卵形。 花期5~6月。果期10~11月。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 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夏秋采收,将全草连根拔起,洗净晒干。干燥的全草极皱缩。 茎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扭曲而细长,表面淡红褐色至黄棕色,具纵皱纹或细沟纹,节明显可见,近下部的节上有须根痕迹残存。 叶片极皱缩而卷折,上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面青灰色或灰棕黄色。质稍脆,易碎,茎折断面不平坦而显粗纤维状。微具鱼腥气,新鲜者更为强烈;味微涩。以淡红褐色、茎叶完整、无泥土等杂质者为佳。 炮制:去净杂质,除去残根,洗净切段,晒干。 味辛,性寒,入手太阴肺经。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内服:煎汤,9~15克(鲜者30~60克);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❶ 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煎汤服之。 ❸ 治热淋,白浊,白带:鱼腥草24~30克。水煎服。 研末,桑枝30克,煎水冲服药末(《江西草药》)。 ❾ 治慢性鼻窦炎:鲜蕺菜捣烂,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数次。另用蕺菜20克,水煎服(《陕西草药》)。 ❿ 治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敷之,痛一、二时,不可去草,痛后一、二日愈(《积德堂经验方》)。 ⑾治妇女外阴瘙痒,肛痈:鱼腥草适量,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 ⑿治恶蛇虫伤:鱼腥草、皱面草、槐树叶、草决明。一处杵烂敷之(《救急易方》)。 现代临床❶ 治疗肺炎:取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煎至200毫升。每次30毫升,日服3~4次,痰粘稠量多时,并用15%鱼腥草煎剂喷雾吸入。另有应用1∶1鱼腥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7~10天为一疗程。 取穴:双肺俞、曲池;气喘加定喘,痰多加膻中、丰隆,出血加脾俞。 于接触疫水频繁期间连服2~3天,停药3天再服。 患膝应加固定以限制活动。 另外,鱼腥草蒸馏液也可用作局部治疗。全草含挥发油,油中含抗菌成分鱼腥草素、甲基正壬基酮、月桂烯、月桂醛、癸醛、癸酸。尚含氯化钾,硫酸钾、蕺菜碱。花穗、果穗含异槲皮甙,叶含槲皮甙。 根茎挥发油亦含鱼腥草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❶ 抗菌作用: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❹ 其它作用:还有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煎剂对小鼠腹腔注射有止咳作用,但无祛痰、平喘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