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良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良姜 【概况】: 异名 膏凉姜(《本草经集注》),良姜(《局方》),蛮姜、佛手根(《履巉岩本草》),小良姜(《中药志》),海良姜(《药材学》)。 基源 为姜科山姜属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原植物 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Languas officinarum(Hance)Farw.] 历史 本种首载于《别录》:“出高良郡(今广东茂名一带),故名”。 据《图经本草》载:“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与本种相似。 形态 植株高40~110cm;根茎延长,圆柱形。叶片线形,长20~30cm,宽1.2~2.5cm,顶端尾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无柄;叶舌薄膜质,披针形,长2~3cm,有时可达5cm,分2裂。 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0cm,花序轴被绒毛;小苞片极小,长不逾1mm;小花梗长1~2mm;花萼管长8~10mm;顶端3齿裂,被小柔毛;花冠管较萼管稍短,裂片长圆形,长约1.5cm,后方的一枚兜状;唇瓣卵形,长约2cm,白色而有红色条纹,花丝长约1cm,花药长约6mm;子房密被绒毛。果球形,直径约1cm,熟时红色。花期4~9月,果期5~11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2分册.图版33) 生境与分布 野生于荒坡灌丛或疏林中,或栽培。 分布于广东、广西。。 【生药】: 栽培 适于温暖湿润气候。 宜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红壤土或砂质壤土中生长。用根茎繁殖,于春、秋两季进行栽种。按行株距2×1m开穴,宽20~25cm,深15~20cm。栽种时挖取根茎,切取15cm长的嫩根茎小段作种茎,每穴栽入1个。 栽后轻压,再覆细土,并盖上草。出苗后揭去盖物,进行中耕除草和施肥、培土。施肥时注意多施钾肥,并适当搭配氮、磷肥。 采集 栽培品多在夏秋采收4~6年生的根茎,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剥去残留的鳞叶,洗净,横切成5~7cm的段,晒干。野生品在雨量少的5月前采挖。药材主产于广东徐闻、海康、东莞,海南陵水、儋县、屯昌,广西陆川、博白。云南、台湾也产。 鉴别 性状 根茎圆柱形,多分枝,长4~9cm,直径1~1.5cm;表面暗红棕色,具灰棕色波状环节,节间长约5mm,有纵皱纹,下侧有圆形根痕。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橙棕色,纤维性,内皮层环明显,散有维管束点痕。气香,味辛辣。以色红棕、分枝少、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表皮为1~2列薄壁细胞。 皮层为50余列充满淀粉粒的薄壁细胞,散有含棕色块状物的树脂细胞和含浅黄色分泌物的较大的油细胞,少数细胞中含细小方形或长方形草酸钙结晶,有叶迹维管束散列。内皮层明显。 中柱布有多数外韧型维管束,维管束周围有1~5列维管束鞘纤维。(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494页.图389、390) 粉末:紫棕色。 ❶ 淀粉粒极多,单粒棒槌形、肾形、长椭圆形、菱角形或长卵形,长24~90μm,直径8~27μm,脐点点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层纹不明显或隐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半复粒偶见。 ❸ 薄壁细胞淡黄棕色,直径64~80μm,壁厚约5μm,非木化,纹孔类圆形;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 ❺ 梯纹、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8~56μm。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277页.图132)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 根及根茎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二芳基庚酮类化合物和甾醇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有:高良姜素(Galangin)、山柰素(Kaempferide)、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3-甲醚(Quercetin 3-methyl ether)、高良姜素3-甲醚(Galangin 3-methyl ether)、山柰酚7-甲醚(Kaempferol 7-methyl ether)和7-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7-Hydroxy-3,5-dimethoxyflavone)[1~3]。二芳基庚酮类化合物有:(5R)-5-羟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R)-5-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1,7-二苯基庚-4-烯-3-酮(1,7-Diphenylhept-4-en-3-one)、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庚-4-烯-3-酮〔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hept-4-en-3-one〕、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5-庚二酮〔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5-heptadione〕、5-甲氧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Meth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5-羟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7-(4-羟基苯基)-1-苯基-4-庚烯-3-酮〔7-(4-Hydroxyphenyl)-1-phenyl-4-hepten-3-one〕、5-甲氧基-7-(4-羟基苯基)-1-苯基-3-庚酮〔5-Methoxy-7-(4-hydr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5-甲氧基-1,7-二苯基-3-庚酮(5-Methoxy-1,7-diphenyl-3-heptanone)、5-羟基-1,7-二苯基-3-庚酮(5-Hydroxy-1,7-diphenyl-3-heptanone)、5-羟基-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3-庚酮〔5-Hydr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3S、5S)-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二醇〔(3S,5S)-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5-diol〕和(3R,5R)-1-(4-羟基苯基)-7-苯基庚烷-3,5-二醇〔(3R,5R)-1-(4-Hydroxyphenyl)-7-phenylheptane-3,5-diol〕[4~8]。用CD谱激发手性法确定了后两化合物结构中的绝对构型[8]。这些二芳基庚酮衍生物是高良姜根中的辛辣成分[4],具有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作用[6,9]。利用差示脉冲极谱法测定了高良姜中黄酮类的主成分槲皮素的含量,为0.37~0.40%[10]。高良姜中锰的含量也超过10ppm[11]。 参考文献 [1] Farm Aikok 1971;80(1):95 [2] Z.Naturforsch.B 1972;27(3):323 [3] Planta Med 1972;22(2):145 [4] Yakugaku Zasshi 1978;98(9):1255 [5] Chem Pharm Bull 1981;29(8):2383 [6] Chem Pharm Bull 1982;30(6):2279 [7] Chem Pharm Bull 1985;33(11):4889 [8] Chem Pharm Bull 1987;35(8):3298 [9] Igaku no Ayumi 1983;126(11):867 [10] 化学世界 1989;30(3):112 [11] 中草药1983;14(11):492。【药理】: ❶ 抗菌作用 从高良姜中分离得到的1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深红色发癣菌、须发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以及致病和非致病酵母菌均有抑制作用,该化合物小白鼠试验未见毒性[1]。 ❷ 对PG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 从甲醇总提物、正丁醇和氯仿可溶部位中分离到具有抑制PG生物合成的化合物: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5-庚二酮,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庚-4-烯-3-酮,1,7-二苯基-5-羟基-3-庚酮,5-甲氧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羟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羟基-7-(4″-羟基苯基-1-苯基-3-庚酮。这6种化合物,它们的IC50分别为2.0,50,170,2.3,4.4和19μmol/L[2]。本品中含的益智酮(Yakuchinone)衍生物亦有抑制PG生物合成的作用[3]。 ❸ 其它作用 水提取物可抑制大鼠在体小肠对磺胺胍的吸收[4]。高良姜素能使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和TA100发生诱变[5]。 参考文献 [1] CA 1977;86∶50742q [2] Chem Pharm Bull 1982;30(6)∶2279 [3] CA 1983;99∶218456u [4] 药学杂志(日) 1986;106(10)∶947 [5]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76 。【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别录》:“大温。” 归经 入脾、胃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功效 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 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膈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❶ 《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4.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有热者忌服。《本草经疏》:“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香附,治寒邪伤胃,气机不畅,胃脘冷痛。 ❷ 配香附子,治气滞胃寒,胃脘痛,胸闷不舒,喜温喜按。 ❺ 配干姜,治脾胃实所致的脘腹冷痛,大便稀溏。 ❻ 配大枣,治吐泻,呕吐不止。 ❽ 配槟榔,治心脾痛。 ❿ 配全蝎,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 ⑾配半夏、生姜,治胃寒气逆,呕吐清水。 ⑿配附子、白芍,治腹痛寒泻,完谷不化。 ⒀配荜茇、肉桂,治冷泄呕吐。 ⒁配肉桂、厚朴,治腹部冷痛,胀满。 ⒂配肉桂、小茴香、延胡索,治胃脘寒痛,口泛清涎,喜温喜按。 ⒃配荜澄茄、党参,治胃寒呃逆。 ⒄配厚朴、当归,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 ⒅配当归、炒白芍,治寒性腹痛。 ⒆配厚朴、当归,治胸胁胀痛,胃肠绞痛。 ⒇配香附、吴萸,治寒性胃痛。 (21)配半夏、生姜,治寒性呕吐。 (22)配砂仁、焦三仙,治胃寒食滞。 (23)配木香、茯苓,治寒性泄泻。 方选和验方 ❶ 调中汤(《产育宝庆集》)治产后怯,腹痛阵作,或如锥刀所刺,洞泻肠鸣:良姜、当归、桂心、芍药、附子、川芎各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❷ 鸡舌香散(《直指方论》)治餐食生冷,久为积:良姜、辣桂、香附、乌药、益智仁各30g,甘草15g。上为末,每服6g,入少许盐沸汤点服。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❹ 温中良姜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伤寒聚结,气壅不通,食即吐,咽膈噎满,胁肋绞刺,呕吐哕逆,及留饮肠鸣,湿泄冷泻:高良姜、炮姜、白术各1.012kg,肉桂1.024kg,炙甘草0.5kg。研末,炼蜜为丸,每30g作12丸。 每服1丸,细嚼,生姜橘皮汤下。米汤下亦可。 ❺ 温脾丸(《圣济总录》)治脾脏冷气,腹内虚鸣:高良姜30g,炮附子、炮姜、炒胡椒各15g。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生姜、橘皮煎汤或米饮送下,不拘时服。 为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茶汤送下。 ❽ 冷香汤(《瘴疟指南》)治瘴病,胃脘刺痛,胸膈不利,或吐或泻,引饮无度,及夏秋暑湿,恣食生冷,遂成霍乱,阴阳相干,脐腹刺痛,胁肋胀满,烦乱口渴:高良姜、附子、川姜、草豆蔻各30g,丁香15g,檀香、甘草各60g。为细末,每服9g,水煎数沸冷服。 ❾ 良附丸(《良方集腋》)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胃脘痛:高良姜(酒洗7次)、香附(醋洗7次)。分别焙干、研细备用。如因寒而致者用高良姜6g,香附末3g;因怒而致者,用高良姜3g,香附末6g;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香附末各4.5g。米汤加生姜汁10ml,盐0.5g,为丸,服用。 ⑾良姜散(《全生指迷方》)治诸心腹痛,得热即止:高良姜150g,桂心、当归各90g,厚朴60g。研为散,每服15g,水煎温服。 ⑿良姜散(《仁斋直指方论》)治霍乱:高良姜、藿香、陈皮各30g,炙甘草0.9g。 为粗末,每服9g,水煎服。 ⒀巴戟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元气虚,面色黑,口干舌涩,梦多虚惊,眼有冷泪,耳作蝉鸣,腰胯沉重,百节酸疼,项背紧急,阴汗盗汗;及妇人子宫久冷,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高良姜180g,紫金藤500g,巴戟9g,青盐6g,肉桂、吴茱萸各12g。研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⒁高良姜羊肉汤(《太平圣惠方》)治寒疝、心腹痛,及胁肋里急,不下饮食:高良姜、桂心、当归、赤芍药各30g,羊肉45g(另煮熟取汁)。水煎去渣和羊肉汤分5次服。 ⒂高良姜汤淋蘸方(《太平圣惠方》)治肝虚冷,转筋不止:高良姜90g,木瓜2枚,杉木节、蒴藋、蓼叶各150g,川椒30g。水煎去渣,加醋100ml,于桶内淋脚;并以绵蘸药汁裹转筋处。 ⒃高良姜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小儿冷伤,脾胃不和,腹胀气闷,不欲饮食:高良姜、草豆蔻、陈皮、当归、肉桂各0.3g,人参15g。 研为散,三岁儿每服3g。水煎服。 ⒄逡巡散(《百一选方》)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10g,全蝎1枚(瓦上焙干)。上为末。 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 ⒅二姜丸(《局方》)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良姜(去芦)、干姜(炮)等份。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至20丸,食后橘皮汤下。 妊娠妇人忌服。 单方应用 ❶ 《百一选方》:“治心脾痛:高良姜、槟榔等份,各炒。上为细末,米饮调下。” 每服9g,雄猪胆1个,水200ml,温和胆汁调下。” ❶ 杨士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9g。热者,与黑山栀、川黄连、白芍药同用1.5g,于清火药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 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芪、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 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惟近贤王孟英、陆九芝两家,所论霍乱,皆主湿热而言,且谓肢冷脉伏,即是热深厥深之候,万万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则当时见症之不同,盖亦天时入事之变迁,固自有不可一概论者。此当以舌苔之 苏颂谓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亦胃寒之症。濒湖谓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痹、除瘴疟,皆以阴霾填塞者言。而胃燥津枯之噎膈,湿热秽浊之瘴疟,非可一概论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