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程度之低。 义即“略”、“稍微”。 ❶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乐府诗集·陌上桑》)❷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❸ 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 (《欧阳文忠公集·王彦章画像记》)——句义:得到王彦章之孙王睿抄录的家传,比旧史的材料稍微多些。 二、表示程度之高。 义即“很”、“甚”。 ❶ 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颇有力:起了很大作用。 ❷ 太祖之破袁术,仁所斩获颇多。(《三国志·魏书·曹仁传》)——句义:太祖击败袁术时,曹仁杀伤敌人很多。 ❸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王右丞集·终南别业》)——家:定居,陲:山脚下。 ❹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抗辞:大声陈辞。 遽:立即,很快。 三、与否定词和疑问语气词构成“颇……否〔不、未、无〕”和“颇……乎〔邪〕”的句式,表示推度疑问。 义即“可”。 ❶ 人盗君膏药,颇知之否?(《搜神记·朱诞给使》)❷ 乃谓禅师曰:“颇有经典可得见不?”(《高僧传·晋释昙无忏》)❸ 即问女言:“颇有人来求索汝未?”答云:“未也。 ”(《大正藏·贤愚经》)❹ 刘尝暇日读药方,其婢小碧自外来,垂手缓步,大言:“刘四颇忆平昔无?”(《酉阳杂俎·诺皋记下》)——平昔:旧时,往日。 ❺ 密召崇会于行所,玄宗谓曰:“卿颇知猎乎?”(《大唐新语·匡赞》)❻ 子颇知有寒山子邪?(《太平广记·神仙五十五·寒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