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雪猪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雪猪油 【概况】: 基源 为松鼠科旱獭属动物喜马拉雅旱獭的脂肪油。 原动物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Hodgson)又名土拨鼠(《本草拾遗》),塔刺不花(《饮膳正要》),哈拉(藏名),雪猪、雪里猪、塔尔巴干(《中国药用动物志》),大旱獭、四川旱獭(《中药大辞典》)。 形态 体形肥大,体长50cm左右,体重3~5kg。尾短而略扁,其长不超过后足长的2倍。 头粗短,耳廓短,眼极小。 四肢粗壮。前足拇指退化,其爪很小,其余四指爪长而弯曲。 后足趾爪较短。吻部有黑灰色圈,吻侧淡棕色,下颌棕灰色。 两颊至耳基为灰黄色,并杂以黑灰色。背部及四肢外侧淡黄色。腹部淡棕黄色。足背淡灰黄色。 尾端棕褐或黑棕色。毛色随产地、个体有所变异。(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089页.图4287) 生境与分布 栖于高山草原,洞穴多筑于阳坡。穴居,群栖。分布于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地。 。【生药】: 采集 于雪猪冬眠时捕捉最宜。 其洞穴常有数口,捕时只留一口,其余堵死,然后用硫黄、辣椒等烧熏,或灌水,驱其外出。同时在洞口张以麻袋,即可捕获。捕得杀死后,剖腹取出脂肪,装入其胃中,挂起风干。药材产于四川、青海。 鉴别 装入胃内的脂肪油,外形如卵石状,大小似鸭蛋,外表面黄色。内部多已卷缩成团,伸张后,长宽约10~15cm,厚约1cm。 质柔润。以张大、厚实、色白黄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本属多种旱獭体脂肪酸以油酸、1,2,3个不饱和C16及C18脂肪酸为主,其含量占总脂肪酸量的80%,尚含黄色脂色素等。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90 【药性】: 性味 《四川中药志》:“辛,温。”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脾经。” 功效 除风湿,解疮毒。 主治 《中国药用动物志》:“风湿肿痛,皮肤溃疡,臁疮,湿热疮毒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10~15g。 外用:涂敷患处。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四川中药志》:“治臁疮久烂:煅龟板、煅山螺狮壳、轻粉,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涂。” 单方应用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风湿痹痛:雪猪油,配白酒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