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雀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雀瓮 【概况】: 异名 躁舍(《本经》),蛅蟖房(《别录》),雀儿饭瓮(《蜀本草》),蛓毛虫窠(《日华子本草》),棘刚子、天浆子(《本草图经》)。 基源 为刺蛾科黄刺蛾属动物黄刺蛾的虫茧。 原动物 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Walker) 历史 本品首载于《本经》:“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陈藏器曰:“蚝虫好在果树上,大小如蚕,身面背上有五色斑,刺螫人有毒。欲老者口吐白汁,凝聚渐坚硬,正如雀卵,故名之。”按陈氏之说,与当今所用之雀瓮相符。 形态 雌虫较雄虫为大。 头和胸部黄色,足暗红褐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两条暗褐色横线从翅尖向后斜伸,内面一条伸到中室下角后呈松散圆斑,为内半部黄色的分界线,外面一条伸达近后角处;后翅赭黄色。 (图见《中国动物药》.125页)。幼虫老熟时呈长方形,头小,黄褐色。从第二节开始,每节有4个枝刺,每1枝刺上有许多黑色的刺毛。腹足退化变为吸盘。 体黄绿色,背中央有一条紫褐色中段狭的纵纹,纵纹外侧衬有蓝色边。末节背面有4个褐色小斑,气门上线淡青,下线淡黄。茧椭圆形,长11.5~14.5mm,灰白色,上有数条宽褐纵纹,质地坚硬,形似雀蛋。(图见《中药动物药》.126页.图137) 生境与分布 幼虫多栖苹果、梨、桃、杏、李、枣、桑山楂等多种树叶,结茧于树杈或枝干上越冬。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四季均可采收,从杏、桃、梨、榆等树枝上取下,鲜用或干燥备用。 鉴别 为近椭圆形壳,最粗直径0.6~1cm,长约1.5cm。其一端侧面呈截断形,色灰白并有褐色纵形条纹。在其侧面并有一棕色纵形条沟,为原附著树枝上的残痕。 体轻,石灰质坚硬,捏则易碎,味淡。 。【药理】:❶ 耐缺氧作用 雀瓮水提物1,1.5,2g/kg(相当于生药量)ip,对小鼠有明显的耐缺氧作用。 ❷ 对心血管的作用 水提液0.25,0.5g/kg股静脉给药,可明显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率减慢。 毒性 水提物iv,对小鼠的LD50为14.68±1.16g/kg。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91;22(3)∶112 。【药性】:性味 ❶ 《本经》:“味甘,平。” 功效 清热定惊。 主治 小儿惊风,脐风,痫疾。 ❶ 《本经》:“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本草图经》:“治小儿慢惊:天浆子(有虫者)、白僵蚕、士蝎(三物微炒)各3枚。捣筛为末。煎麻黄汤调服0.5g,日3。随小儿大小加减之。 ” 单方应用 ❶ 《圣惠方》:“治小儿痫疾:棘枝上雀瓮,研,其间虫出,取汁灌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