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阿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阿魏 【概况】: 异名 萨斯克(哈萨克名),英(维吾尔名),兴滚(蒙、藏名)。 基源 为伞形科阿魏属数种阿魏的树脂、油和根。阿魏属全世界约有150种,中国有26种。本属在国外有4种作为阿魏的原料入药,即阿魏Ferula assafoetida L.(产伊朗、阿富汗、原苏联、巴基斯坦)。红茎阿魏F.erubencens Boiss.(产伊朗)。 葱味阿魏F.alliacea Boiss.(产伊朗)。印度阿魏F.narthex Boiss.(产印度、巴基斯坦)。 中国产阿魏属有8种入药。 原植物 中国产正品阿魏有2种: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阜康阿魏Ferula fukanensis K.M.Shen。 另有6种在局部地区也作为阿魏入药:圆锥茎阿魏Ferula conocaula Korov.。 托里阿魏Ferula krylovii Korov.。大果阿魏Ferula lehmannii Boiss.。 臭阿魏Ferula teterrima Kar.et Kir.。准噶尔阿魏Ferula songorica Pall.。多伞阿魏Ferula ferulaeoides(Steud.)Korov.(Peucedanum ferulaeoides Steud.)。上述8种阿魏,前6种全株具有强烈葱蒜异样臭气,通称臭阿魏,后2种无此种臭气,通称香阿魏。 历史 阿魏始载于《唐本草》,谓:“阿魏生西番及昆仑,苗叶根茎酷似白芷,捣根汁,日煎作饼者为上,截根穿暴者为次,体性极臭而能止臭,亦为奇物也。”据《纲目》载:“阿魏草者出西域。”所云皆指阿魏一类植物。《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阿魏的原植物有两种,一种为新疆阿魏,另一种为阜康阿魏。 形态 新疆阿魏为多年生一次结果的草本,高0.5~1.5m,全株有强烈葱蒜异样臭气。根粗大,圆锥形;根茎存留多数越年枯鞘纤维。茎单一,粗壮,近基部开始分枝,有毛,下部枝互生,上部枝轮生,有小枝,带紫红色。基生叶具柄,叶柄基部有宽阔的叶鞘;叶片薄纸质,灰绿色,早枯萎,三~四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狭线形,全缘,长3~7mm,宽1.5~3mm,上面有疏生细毛,下面密被柔毛,茎生叶较小,无柄,具卵状披针形半抱茎的叶鞘。 复伞形花序著生于茎和枝的顶端;总苞片无;伞幅5~25,被密毛,中间的伞形花序极短或近无柄;小总苞片少数,易脱落;小伞形花序有花10~20,萼齿显著;花瓣黄色,椭圆形,先端有内折的小舌片,长2mm,外面有毛;花柱基扁圆锥形,花柱向外顷斜。双悬果的分生果椭圆形,长10~12mm,宽约6mm,背腹扁压,有疏毛;果柄粗壮,成熟果实与果柄近等长或稍短于果柄,果棱线形,显著突起;油管大小不等,棱槽内油管3~4,合生面油管12~14。 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93页.图版3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850m左右的荒漠中并带砾石的粘质土坡上。 产于新疆(伊宁)。 阜康阿魏与新疆阿魏的区别在于:茎近无毛,成熟果实长12~16cm,长于果柄。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95页.图版40)生于北疆古尔斑通古特沙漠南缘,海拔约700m地方,有粘质土壤的冲沟边,成带状分布。产于新疆(阜康)。 圆锥茎阿魏与上述两种不同之处在于:茎圆锥状。 茎下部叶的末回裂片较大,长10~30cm,宽4~7cm。果实每棱槽内油管1~2,合生面油管8~14。(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89页.图版37)生于海拔2800m左右的山坡洪积扇地或冲沟边。 产于新疆(乌恰)。原苏联中亚地区有分布。 托里阿魏与上述3种的区别在于:叶的小裂片披针形,灰绿色,密被短柔毛,早枯萎,茎生叶向上简化变小,叶鞘披针形。果实每棱槽内油管2,稀3,合生面油管6。(图见《新疆药用植物志》.第1册112页.图56)生于盐碱化的草地上。产于新疆(托里)。 原苏联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亦有分布。 大果阿魏与上述几种的区别在于:根粗壮,呈纺锤形。 单茎较细。 复伞形花序生于茎顶端者直径达60cm;伞辐3~8,花瓣平展,外面有毛。 果实椭圆形,长12~14mm,宽6~7mm,每棱槽内油管3~4,合生面油管10~12,大小不等。(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101页.图版43)生于粘土多砾石的低山坡上。 产于新疆(玛纳斯)。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以及原苏联中亚地区也有分布。 臭阿魏的主要特征为:茎粗壮,高约2m。叶密被柔毛,呈淡灰色,叶片多回羽状全裂,小裂片披针形,长约10mm,再分裂为尖锐的裂片。 果实有窄翅,长10~12mm,棱槽内油管1~2,合生面油管6。(图见《阿魏》.23页.图11)生于蒿属植物为主的荒漠并带砾石的粘质土。 产于新疆(伊宁)。原苏联哈萨克斯坦有分布。 准噶尔阿魏的特征在于:植株无葱蒜异样臭气。 茎不为海绵质。 叶片密集,坚硬,耐旱,当植株枯萎时仍宿存,粗糙,具乳突状突起。果实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111页.图版47)生于砾石质山地草坡和灌丛中。产于新疆(塔城和阿勒泰地区)。 多伞阿魏的主要特征在于:全株无葱蒜异样臭气。 伞形花序穿茎,除顶部中央花序为复伞形花序外,侧生伞形花序为单伞形花序,成串轮生,有3~8轮,形如串珠(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115页.图版49)生于沙丘、沙地和砾石质的蒿属植物荒漠中。 产于新疆,沿准噶尔盆地边缘普遍分布。原苏联哈萨克斯坦和蒙古也有分布。。【生药】: 采集 未开花前采收,挖松泥土,露出根部,将茎自根头处切断,即有乳液自断面流出,上面用树叶覆盖,约经10天渗出液凝固如脂,即可刮下。 再将其上端切去一段。如上法采收,每隔10天1次,至枯竭为止,共约3个月。药材主产于新疆。 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表面蜡黄色或棕黄色,久贮色泽渐深,变成红棕色。 块状者体轻,质地似蜡,断面稍有孔隙,加水研磨则成白色乳状液。有强烈持久的蒜臭,味微苦,辛辣如蒜样,嚼之粘牙,有强烈刺激性和烧灼感。以块大、蒜臭强烈、断面乳白或微带红色、无杂质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加水熔化后,滤去杂质及残渣,剁成小块。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单独存放,密闭保存。 。【化学】: 含挥发油、树脂及树胶。 品质佳良者(粒状品)可得挥发油10~17%,树脂40~64%,树胶约25%,灰分约1.5~10%。挥发油中含蒎烯,并伴有多种二硫化物,其中仲丁基丙烯基二硫化物(Sec-butylpropenyldisulfide)约占45%。树脂中含阿魏酸(Ferulic acid)及其酯类:法呢斯淝醇(Farnesiferol)A.B.C等[1]。 新疆阿魏的挥发油中含40%的仲丁基顺-〔1〕-丙烯基二硫化物、30%的仲丁基反-〔1〕-丙烯基二硫化物和10%的1-仲丙基硫基2-甲基二硫基-顺-乙烯及少量的甲基仲丁基二硫化物、乙基仲丁基二硫化物、仲丁基乙烯基二硫化物、乙基正丁基二硫化物、二甲基三硫化物、异丙基仲丁基二硫化物、二仲丁基二硫化物、仲丁基顺-〔1〕-丁烯基二硫化物、仲丁丁基反-〔1〕-丁烯基二硫化物、仲丁基顺-〔2〕-丁烯基二硫化物、仲丁基反-〔2〕-丁烯基二硫化物。 二仲丁基三硫化物、仲丁基反-〔1〕-丙烯基三硫化物、1-异丙基硫基2-甲基二硫基乙烷、1-异丙基硫基3-甲基二硫基丙烷、1-甲基二硫基3-异丙基硫基顺-〔1〕-丙烯、1-甲基二硫基2-异丙基硫反-乙烯、1-仲丁基硫基2-甲基二硫基乙烷、1-仲丁基硫3-甲基二硫基丙烷、1-甲基二硫基3-仲丁基硫顺-〔1〕-丙烯等[2]。 阜康阿魏的挥发油中含40%仲丁基反-〔1〕-丙烯基二硫化物和9.7%仲丁基顺-〔1〕-丙烯基二硫化物及少量其它含硫化合物,其种类与上述新疆阿魏所含的样,仅在含量上有些差别[2]。 圆锥茎阿魏根含圆锥茎阿魏醇(Confero1)(1)[3],果实含圆锥茎阿魏酮(Conferone)[4]。 准噶尔阿魏根含4-甲基戊醇-1、正己醇(nHexanol)、甲基环己烷(Methyl cyclohexane)、△3-蒈烯(△3-Carene)、α-蒎烯(α-Pinene)、2,4(10)-苎二烯(2,4(10)-Thujadiene)、β- 托里阿魏 含托里阿魏醇(Fekrynol)(2)及其乙酸酯,并含karatavic acid[7]。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186 [2]Planta Med 1987;53(3)∶302 [3] CA 1973;78∶108265g [4] CA 1973;78∶108266r [5]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9;20(3)∶164 [6] CA 1982;96∶199908n [7] CA 1990;112∶42706w。 【药理】: ❶ 抗过敏作用 阿魏挥发油水乳剂(1%)有对抗小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抑制大鼠颅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和抗兔Arthus反应的作用(均为50mg/kg.ip)。 不同剂量的挥发油水乳剂可以明显抑制1%卵蛋白1ml诱发的致敏回肠的最大收缩反应[1]。 亦有报道,1∶1000煎剂能引起离体豚鼠子官的强烈收缩,而水-醇提取物则无效[3]。 参考文献 [1] 中药通报 1986;11(8)∶49 [2]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1986;3(3)∶1 [3] CA 1958;52;56691i [4] 吉林中医药 1982;4∶42 [5] 中药通报 1988;13(8)∶45 [6] CA 1968;68 ∶ 20794u [7] 中国防痨杂志 1964;5(3)∶481。 【药性】: 性味 苦、辛,温。 ❶ 《唐本草》:“辛,平。” 归经 入肝、脾、胃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经。” 功效 消积,杀虫,散寒。 主治 癥瘕痞块,虫积,肉积,心腹冷痛,疟疾,痢疾,胃腹胀痛。 ❶ 《唐本草》:“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癥积,下恶气。” ”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1.5g。外用熬制药膏或研末入膏药内贴。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及孕妇忌服。 ❶ 《本草经疏》:“脾胃虚弱之人,虽有痞块坚积,不可轻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阿魏丸(《太平圣惠方》)治寒凝气滞,腹胀腹痛久不瘥,痞块时见时消,大便溏或秘结不通,面色青黄,四肢常冷等:阿魏(以醋300ml熬成膏)桂心、干姜、附子、当归各30g,吴茱萸15g。 后5味研细末,用阿魏膏捣和为丸。每服6g,温黄酒送下,1日2次。 研细末,米糊和丸。 每服4~6g,生姜汤送下。 上为细末,用阿魏膏子,并粟米饭,杵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40丸,不拘时候,生姜皮汤下。 2)顽固性泄泻、久治不愈(包括肠结核)。 3)急、慢性痢疾(细菌痢或原虫痢)。 4)疟疾,便秘、小儿疳积腹膨,或腹有痞块,及寄生虫等病症。 如疫病流行期间,每晨服1~2丸,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阿魏30g,水飞雄黄9g,黄蜡60g。先将黄蜡烊化,加入阿魏(切碎)及雄黄粉搅匀,然后加入石臼中捣极融,捻为丸,如梧子大。 如用飞朱砂为衣,效果更好。每服3~5丸,幼儿1~2丸,1日2~3次,食前开水送下。 ❻ 阿魏丸(《圣惠方》)治脾脏久积虚冷,气攻心腹胀痛,胃气不和,见食即呕,面色萎黄,四肢无力:阿魏、槟榔、青皮、胡椒、丁香、荜茇、白豆蔻、人参、桂心、附子、炮姜、莪术、诃黎勒各15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温酒下。 研末,姜汁浸蒸饼为丸。 为细末,水泛为丸,绿豆大。 每服15丸,砂仁煎汤稍冷送下。 ⒀扼虎膏(《圣济总录》)治疟疾:胭脂、阿魏各一大豆许,同研,以大蒜肉研和为膏,用大核桃1枚,劈开去仁,取一片以药膏子填在核内。疟发时,用药核桃覆在手虎口上,男左女右,令药著肉,以绯帛系定,经宿乃去。 ⒁《何日中手集》:“治一切痞块癥瘕,食饮血气成积者:阿魏15g,白芥子12g,白术9g,三棱、莪术各6g。后4味俱炒燥,研为细末,以阿魏热酒溶化,和入为丸,黍米大。每早晚各服6g,白汤下。妇人病此,本方如当归、川芎、干漆。 俱酒炒各30g。” ⒂《何日中手集》:“治痞:阿魏、乳香、没药、芒硝各60g,俱研细,听用。外用大黄60g,白芥子90g,木鳖子21个(去壳),穿山甲、肉桂、川独活各45g,乱发60g,用香油1200g,煎黑去渣,待油冷凝,入锅内,乘油冷时加水飞净细炒燥黄丹600g,将油煎滚,用铁箸不住手搅,以黄丹黑熟,软硬得所,提起,将凝,加入阿魏、乳、没、硝4味细末在内搅匀,即成膏。 凡贴膏药时,先用芒硝研细,随患处铺半指厚、以纸盖定,用热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2时许,方贴膏药。” ⒃阿魏麝香散(《张氏医通》)治肠覃,诸积、痞块:阿魏(酒煮)、肉桂各15g,麝香3g,雄黄9g,水红花子12g,炒神曲、人参、生白术各30g。为粗末,每服9g,用荸荠3个,去皮捣烂和药,早、晚各1次,砂仁煎汤送下。 ⒄《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腹部痞块(包括肝、脾肿硬):水红花或种子50g,阿魏30g,樟脑粉10g。如有鲜水红花,可将花捣烂绞汁,煎浓,加入阿魏、樟脑粉,熬稠成膏;如无鲜水红花,可用等量种子,捣碎,煎脓汁,加入上2药熬稠成膏亦可。取膏适量,用厚布摊膏贴患处。贴至皮肤发痒时则揭下,休息1~2日,待皮肤不痒时,再更换1张。 频贴频换,则痞块逐渐缩小消失。” ⒅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6;(2):“止痛消癥,治腹部癥块(肝脾肿大,良性肿块):阿魏、山甲珠、三棱、莪术、生川草乌、蜣螂、芦荟、血竭、肉桂、乳香、没药、木鳖子、雄黄等熬膏(用黄丹收膏),用时加冰片、麝香少许,贴于患处。一般连用2~4周可以奏效。” 单方应用 ❶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6;(2):“治肠炎腹痛泄泻,或消化不良,便溏:取阿魏一粒如黄豆大,切碎,置脐上,以腹脐膏1张贴之。” ❶ 李时珍《纲目》:“按《百一选方》云,谭远病疟半年,用真阿魏、好丹砂各30g研匀,米糊和丸皂子大。每空心人参汤化服一丸即愈。草窗周密云:此方治疟以无根水下,治痢以黄连、木香汤下,疟痢亦多起于积滞故尔。”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