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自然界事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认识的范畴。 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辩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 ❶ 解剖方面。归纳人体脏腑组织属性。 如《灵枢·寿夭刚柔篇》:“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❷ 生理方面。 分析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著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来源;阳代表著机能活动,起著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 ❸ 病理方面。阐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❹ 诊断方面。对病症属性归类的总纲,把阳证与阴证作为总的鉴别要领。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❺ 治疗方面。 确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的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此外,药物的性能,针灸的手法等,也有相应的阴阳属性。故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的根本规律的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