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防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防风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铜芸、茴芸、屏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根。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体无毛。 根粗壮,茎基密生褐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茎单生,2歧分枝。基生叶三角状卵形,长7~19厘米,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条形至披针形,全缘;叶柄长2~6.5厘米;顶生叶简化,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5~9,不等长;总苞片缺如;小伞形花序有花4~9朵,小总苞片4~5,披针形,萼齿短三角形,较显著;花瓣5,白色,倒卵形,凹头,向内卷;子房下位,2室,花柱2,花柱基部圆锥形。 双悬果卵形,幼嫩时具疣状突起,成熟时裂开成2分果,悬挂在二果柄的顶端,分果有棱。 花期8~9月。 果期9~10月。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地。 本植物的叶(防风叶)、花(防风花)亦供药用,见专条。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干燥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根头部直径约1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 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细环节,节上有棕色粗毛,顶端有茎的残痕;根部外皮皱缩而粗糙,有不整齐的纵皱及细横纹,除散生污黄色的横长皮孔外,点状突起的须根痕也随处可见。质松而软,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木部淡黄色,皮部黄棕色有裂隙,射线呈放射状。 气微香,味微甘。主产于东北。 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除上述正品防风外,尚有以下几种,均为地区习惯用药。 ❸ 云防风:为同科植物松叶防风Seseli yunnanense Franch.的根。产云南、四川。原植物高30~100厘米,茎有细条纹。叶为2回或3回成三数分裂,裂片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上茎生叶有叶鞘。 伞形花序,花序柄延长,坚硬;无总苞或仅有叶状总苞1片;伞辐6~8,长短不一;小总苞片约10片;萼缺;花冠黄色。果卵形。 原植物高1~2米。基生叶多数,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茎生叶较小。 伞形花序,伞辐少数,不等长,被短柔毛;总苞有5~10片披针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头状,小总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齿短,丝状;花瓣白色。果近圆柱形,密生柔毛。 防风:除去残茎,用水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膀胱、肺、脾经。 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如牙风毒,只用茶清为丸,每服1丸,茶汤下。如偏正头风,空心服。如身上麻风,食后服。未愈连进3服(《普济方》)。 ❷ 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每服6克,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经验后方》)。防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D甘露醇、硬脂酸乙脂、木蜡酸、β-谷甾醇、香柑内酯、升麻素、亥茅酚甙。其中化合物D-甘露醇、木蜡酸、亥茅酚甙是镇痛活性成分。另含挥发油。 药理实验表明:防风煎剂具解热抗菌作用,醇浸出液具镇痛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