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闵斯特贝尔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闵斯特贝尔格 【生卒】:1863—1916 【介绍】: 德国-美国心理学家。 1863年6月1日生于德国的但泽,1916年12月16日死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拉德克利夫学院的课堂上。1882年毕业于但泽大学预科学校,以后入日内瓦大学、莱比锡大学学习,1885年跟冯特学习,获心理学的哲学博士学位。1887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以后任巴登州的弗莱堡大学心理学讲师和助理教授,并在自己的住所里设立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通过詹姆斯的关系,1892-1895年他领导了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以后又任哲学系系主任。1910-1911年他是柏林大学的哈佛大学交换教授。著作丰富,其中有《实验心理学论文》(1889-1892)、《美国人的特征》(1901)、《心理学和教师》(1909)、《心理学和工作效率》(1913)以及《普通和应用心理学》(1914)等。 闵斯特贝尔格1892年到美国之后,特定了一个有独创性的有关心理活动性质的学说。这个学说强调过程的不能再分解的类型,而不是结构的不能再分解的类型。他的“动作论”是关于同最简单的经验动作相应的生理单元的学说。这一学说指出,当一个感官受到的刺激导致一个自觉的动作和一个运动反应时,感觉的引起不是同脑感觉区的简单兴奋相关联,而是同从感觉区到运动区的神经搏动的过渡相关联。他认为,一切生活都是冲动性的,都倾向动作。没有纯属被动性质的感性经验,每一经验不仅意味著皮质中某一感觉区的兴奋,而且意味著这个兴奋通过运动中枢过渡到中枢以外的运动反应机制。 运动发射的通道越开放,感觉(或其它经验)的意识也越清晰。意识状态的发生只有当一个从感觉器官到运动反应的全循环完成时才有可能。 而所谓的动作,他看作是作为整体的个人行为的一部分。 闵斯特贝尔格早在1914年即在实验团体心理学方面进行过研究,他证明个人在教室中报告一种客观情境时彼此之间会发生影响。在他的影响下,F.H.奥尔波特开始在哈佛大学继续研究了团体对个人的影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是闵斯特贝尔格对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贡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