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铁苋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铁苋菜 【名称出处】:《海南植物志》 【概况】: 异名 人苋、海蚌含珠(《植物名实图考》),血见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江苏、福建),下合花(四川),含珠草(广西),叶里存珠(福建),叶下双桃(浙江)。 基源 为大戟科铁苋菜属植物铁苋菜的全草。铁苋菜属全世界约400种;中国产15种,其中7种入药。 原植物 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载:“人苋,一名铁苋,叶极粗涩,不中食,为刀创要药。其花有两片承一、二圆蒂,渐出小茎,其子甚细,江西俗呼海蚌含珠,又曰撮斗撮全珠,皆肖其形。 ”所述及附图均为本种无疑。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50cm。 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菱形,基部有3出脉,长2.5~8cm,宽1.5~3.5cm,两面被稀疏柔毛或无毛。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穗状花序腋生;雌花萼片3;子房3室,被疏毛,生于花序下端的叶状苞片内,苞片开展时为肾形,长约1cm,合时如蚌,边缘有锯齿;雄花生于花序上端,花萼4裂,裂片镊合状;雄蕊8,花药长圆筒形,弯曲;无退化子房及花盘。蒴果小,钝三棱形,直径约3~4mm。 花期7~8月,果期8~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图2939) 生境与分布 生于田边、荒地、坡坎或沟边。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中下游,沿海及西南、华南各地区。 朝鲜、越南、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 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都可栽培。 用种子繁殖,3~4月播种,以行株距各26cm开浅穴,点播,每亩用种量0.5kg左右。苗高7~10cm时,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4~5株。 生长期中用人畜粪水追肥1~2次,植株封行后不追肥,注意中耕除草。 采集 5~7月采拔全草,除去泥土,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苏、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安徽等地也产。 鉴别 根自根茎处作须状分出。 茎高30~50cm,灰紫色或灰棕色,密被白色毛,质坚易折断,断面裂片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茎上部残留叶片,多破碎皱缩。气微芳香,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含有正三十烷醇[1]、没食子酸[2]。 参考文献 [1] 延边医学院学报 1991;14(3):214 [2] 现代应用药学 1991;8(2):14 【药理】: 本品所含的没食子酸对豚鼠ip120mg/kg,有平喘作用,给药后30min有明显的拮抗支气管收缩作用,持续时间达120min。 没食子酸还有很强的抗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没食子酸毒性很小,ip及ig10g/kg,均未引起小白鼠死亡。 参考文献 中草药通讯 1977;(10):13 。【药性】:性味 苦、涩,平。 ❶ 《草木便方》:“辛。” 归经 《泉州本草》:“入心、肺,大、小肠经。” 功效 清热,利水,杀虫,止血。 主治 痢疾,腹泻,咳嗽吐血,便血,子宫出血,疳积,腹胀,皮炎,湿疹,创伤出血。 ❶ 《植物名实图考》:“为刀创要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 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泉州本草》:“孕妇忌用,老弱气虚者少用。”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福建中草药》:“治跗骨疽瘘管:铁苋菜(干品)60~80g,勾儿茶干茎根60g。酒、水煎服。” ” ” ” ” 单方应用 ❶ 《江西草药》:“治外伤出血:鲜铁苋菜适量,白糖少许。捣烂外敷。” ” ⑿福建中医药 1956;(1):“治阿米巴痢疾:铁苋菜干品30~60g,水煎服,每日2次分服,5~10天为1疗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