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铁筷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铁筷子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概况】: 异名 蜡梅(《纲目》),黄梅花(《群广方谱》),蜡梅花(《救荒本草》),雪里花(贵州),素心蜡梅、金黄茶(浙江),荷花蜡梅(江西)。 基源 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蜡梅的干燥花蕾。 原植物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Calycanthus praecox L),又名大叶蜡梅(广西),石凉茶(浙江),蜡木(河南、福建)。 历史 腊梅花始见于《救荒本草》,载:“蜡梅花,多生南方,今北土亦有之。其树枝颇类李.其叶似桃叶而宽大,纹微粗,开淡黄花。 ”《纲目》载:“蜡梅,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又载:“蜡梅,小树,丛枝,尖叶。种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者,蜡月开小花而香淡,名狗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密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檀者,名檀香梅,最佳。结实如垂铃,尖长寸余,子在其中,其树皮浸水磨墨有光彩。 ”以上描述与蜡梅科植物蜡梅的形态完全一致,该种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其繁殖方法有压条、分根和种子繁殖,与古代采用的方法基本相同。 形态 落叶灌木,高达3m;芽具多数覆瓦状的鳞片。 叶对生,近革质,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花芳香,直径约2.5cm;外部花被片卵状椭圆形,黄色,内部的较短,有紫色条纹;雄蕊5~6;心皮多数,分离,著生于一空壶状的花托内;花托随果实的发育而增大,成熟时椭圆形,呈蒴果状,半木质化,长4cm,上部有棱角,口部收缩。 瘦果具1种子。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4~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04页.图1607) 生境与分布 原产于中国中部,在鄂西及秦岭地区常见野生,现各地都有栽培。日本、朝鲜、欧洲、美洲均有引种栽培。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挖根,洗净,晒干或鲜用。 【化学】: 含龙脑(Borneol)和糖类物质[1,2],还含夏蜡梅碱[1]。 参考文献 [1]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35 [2] CA 1972;76∶138155e 【药理】: 花中所含龙脑(Borneol)有发汗、兴奋、镇痉、驱虫和腐蚀等作用。 本品所含的夏蜡梅碱(Calycanthine)对离体兔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但对豚鼠子宫作用微弱,可引起哺乳动物强烈惊厥,作用类似士的宁。兔iv可降低血糖。可抑制麻醉猫、犬的心脏,降低血压。 毒性 夏蜡梅碱iv对小鼠的LD为43.79±1.89mg/kg,大鼠为17.16±0.82mg/kg。 对兔的毒性更强,约在10~40mg/kg之间,iv可以致死,最大耐受量为7.5mg/kg。 参考文献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35,165。 【药性】: 性味 苦,凉。 有小毒。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 膀胱炎,尿道炎,疮疖肿毒,跌打损伤,劳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服药后2小时内,忌食热物及荞面。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贵州草药》:“治疔癀毒疮:铁筷子、穿心草、仙鹤草各15g。煎水服。另将渣捣烂敷患处。” 每次服药酒60g,1日2次。 ” 单方应用 ❶ 《贵州民间药草》:“治劳伤咳嗽:铁筷子细须根30g,泡酒250g。每次服药酒15~30g,经常服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