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钩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钩吻 【概况】: 异名 秦钩吻、毒根(《吴普本草》),黄藤、烂肠草(《纲目》),梭葛草(《福建民间草药》),黄猛菜(《广西中药志》)。 基源 为马钱科胡蔓藤属植物胡蔓藤的全株。胡蔓藤属全世界约3种,中国产1种,药用。 原植物 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Gardn.et Champ.)Benth.,又名大茶药(广东)。 形态 木质藤本,长约12m。 小枝近圆形,光滑无毛。叶对生,膜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2cm,宽2~2.5cm,顶端渐尖至长尾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叶柄长6~12mm。 花密集,组成顶生或上部腋生的聚伞花序;苞片小而窄,长约2mm边缘有睫毛;花柄纤细,长5~8mm,被毛;萼裂片卵状披针形,长2.5~3.5mm,边缘具睫毛;花冠黄色,长11~19mm,裂片卵状长圆形,长5~9mm,顶端急尖、圆形或尾状;雄蕊5枚,著生花管中部,内藏或略伸出,花药长圆形,内向,纵裂,长约2mm;子房卵状长圆形,高2~2.5mm,无毛;花柱长8~10mm。蒴果椭圆形,长10~14mm,直径约5mm,在开裂前具2条纵槽,果皮膜质,有20~40颗种子;种子肾形或椭圆形,长约3.5mm,围绕以膜质不规则的裂齿状翅。(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377页.图470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650~1700m的路边灌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全草。 【化学】: 根、茎、叶、种子均含多种生物碱。 其中根含有:16-Epivoacarpine、19-Hydroxydihydrogelsevirine、19-(Z)-Taberpsychine、钩吻素甲(Gelsemine)、Gelsevirine、钩吻素子(Koumine)、Gelsenicine、14-Hydroxygelsenicine、胡蔓藤碱甲(Humantenine)、Koumidine、19-(Z)-Akuammidine;叶含有:16-Epivoacarpine、19-Oxo-gelsenicine、19-(Z)-Akuammidine、Gelsemine、Gelsemine-N-oxide、Koumine-N-oxide和Koumine[1~3];种子含有14-Hydroxygelsedine[1~3]。从全株中得到的成分有:11-Methoxy-19-(R)-hydroxygelselegine、20-Hydroxydihydroankinidine 、19-(R)-Hydroxydihydrokoumine、19(S)-Hydroxydihydrokoumine、NDesmethoxyhumantenine、15-Hydroxyhumantenine、Gelsemoxorine、19-(R)-Hydroxydihydrogelsevirine、19-(R)-Acetyldihydrogelsevirine和19-(R)-Hydroxydihydrogelsemine[4,5] 。 参考文献 [1] Tetrahedron 1988;44(16):5075 [2] phytochemistry 1987;26:2875 [3] Chem Pharm Bull 1987;5(11):4668 [4] Phytochemistry 1990;29:965,3013 [5] Phytochemistry 1991;30:679,1311。 【药理】: ❶ 对心脏的作用 从钩吻中提取的钩吻总碱对离体和在体蟾蜍心肌收缩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能减慢心率,使蟾蜍心肌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对大白鼠心电图影响较小[1,2]。钩吻素乙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10]。 小量时引起脉搏加速,乃由于迷走张力之降低,此时血压仍无明显变化;大量时则抑制心脏而招致血压下降;中毒量可引起心室颤动。 钩吻素甲能阻断电刺激心迷走神经或注射乙酰胆碱引起之降压反应[11]。 剂量达0.41mg/kg时,能显著地增加照射动物的体重,并能提高动物25%存活率[3]。 ❹ 其它作用 钩吻素甲对小鼠有镇痛作用。其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5]。 对犬、兔小肠及子宫,小量略呈兴奋,大量抑制,是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6]。钩吻对平滑肌也呈抑制作用,并与乙酰胆碱、氯化钡相拮抗[7]。 钩吻和钩吻素甲还有散大瞳孔的作用[7]。 毒性 钩吻属有毒植物。全株含胡蔓藤甲等7种吲哚类生物碱,具剧毒,误服常导致死亡。对不同部位钩吻1∶10煎剂进行LD50的测定,结果显示小鼠的LD50按每1kg体重所需的生药量计,根为0.0798g,老茎1.309g,嫩茎1.830g,叶0.255g,花0.458g,果1.275g,证实钩吻全株确实有毒,且以根最毒,叶、花次之,茎、果较弱,并证实老茎的毒性大于嫩茎[8]。 钩吻总碱对几种动物的LD50测定值[9] 参考文献 [1]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88;10(1)∶9 [2]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89;11(2)∶12 [3] 海军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88;(1)∶1 [4] 中成药 1990;12(8)∶24 [5] 中华医学杂志 1955;41(10)∶931 [6] 中国生理学杂志 1932;6(3)∶281 [7] 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6)∶574 [8] 药学通报 1983;18(12)∶62 [9] 海军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88;(1)∶5 [10] 中国生理学杂志 1932;6(1)∶41 [11] The United States Dispensatory.24Ed.J.B.Lippincott Company,1947∶497。【药性】: 性味 辛、苦,温。 有毒。 ❶ 《本经》:“辛,温。” ” ” 功效 祛风,攻毒,消肿,止痛。 主治 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 ❶ 《本经》:“主金疮,乳痓,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 ❻ 《岭南采药录》:“不论根茎叶,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风热毒,洗疥癞及癣。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浓汁,浸2~3次。”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煎水洗或烟熏。 使用注意 本品有剧毒,只作外用,切忌内服。 《本草经集注》:“半夏为之使,恶黄芩。”。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治风湿关节痛:干断肠草(钩吻)30g,防风6g,独活3g。共研粗末,用纸卷烧烟熏患处。” ” 单方应用 ❶ 《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治痈疮肿毒:生断肠草(钩吻)120g,黄糖15g。共捣敷患处。” 2味捣烂,贴患指第3节,有脓即溃,无脓即消。” ❶ 雷 其地精杀人。采得后捣绞自然汁入膏中用,勿误饵之。” 予尝到闽中,土人以野葛自杀或误食者,但半叶许入口即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