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鱼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 洞鱼、波罗鱼、小鲈鲤(《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基源 为鲤科金线鱼属动物金线鱼。药用其肉。 原动物 金线鱼Sinocyclocheilus grahami(Regan) 形态 体长而侧扁,背部稍隆起呈弧形,头的背面平直,稍下弯。 吻尖细,口端位,下颌稍向前突出,口裂倾斜,上唇薄而下唇厚。 须2对,前、后对约相等,或后对稍长,向后可伸达前鳃盖骨边缘。眼位于头侧正中,下咽齿3行,细长,末端稍呈钩状。侧线完全,侧线鳞73 ,在腹部一段微弯向腹方,入后延至尾鳍基的中轴。鳞细小,但沿侧线则比较大。背鳍3,7,具有硬刺,且后缘有锯齿,其起点距尾鳍基较吻端为近。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臀鳍3,5,起点位于背鳍条末端之下。全身呈淡黄色,背部略带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黑斑点,各鳍均为金黄色。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湖泊中,多栖息于湖泊的出口、水深处。成鱼以小鱼为食。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部的各湖泊中,尤以昆明湖、阳宗湖为多。 。【药性】: 性味 甘,微温。 《滇南本草》:“甘。” 功效 滋阴调元,暖肾添精。 主治 肾虚,遗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