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果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果榄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引《百草镜》 【概况】: 异名 金楛榄(《药性考》),金古榄(药材名),金牛胆、地苦胆(湖南、广西),九牛胆(广东、广西)、山慈菇(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基源 为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金果榄的干燥块根。 原植物 金果榄Tinospora capillipes Gagnep. 历史 金果榄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记载其来源于两种植物,一为金果榄,一为青牛胆T.sagittata(Oliv.)Gagnep.金果榄始载于《百草镜》。《纲目拾遗》引《百草镜》曰:“出广西,性寒,皮有疙瘩,味苦色黄……。”《药性考》载:“金果榄种交趾,近产于广西苍梧、藤邑(今藤县),蔓生土中,结果如橄榄,皮如白术,剖之色微黄,味苦,土人每凿山穿石或丈许取之。”从以上本草记载,显然是当今习用金果榄类的植物。 形态 多年生常绿缠绕藤本。块根卵圆形、肾形或球形,常数个成串珠样,外皮土黄色,断面白色,粉质,有苦味。 茎有纵条纹,被柔毛。 叶互生,有长柄;叶片近薄革质,卵状箭形,长6~9cm,宽5~6cm,先端急尖,基部圆耳形,全缘,主脉5~7条,背面被疏毛。夏秋间叶腋开黄白色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数花组成疏散圆锥花序;花萼6片,外轮3片窄,内轮3片宽;花瓣6片,细小;雄蕊6,在雌花中退化成棒状;雌蕊具分离心皮3枚。核果扁圆形,1~3个聚生,熟时红色。 花期3~5月,果期9~11月。(图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535页.图550-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300m以下山谷、溪边、疏林下或灌丛石隙中。 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挖块根,除去须根和茎,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 药材主产于四川、湖南、广西。 鉴别 性状 商品块根呈长圆形、陀螺形或不规则形,大小悬殊,长3~7~15cm,直径2~9cm。表面黄色或黄绿色,有细皱纹或较深而密的纵横皱纹。质坚实,横切面黄白色,粉性,皮部甚狭,形成层环隐约可见,木部外缘可见少数导管束,呈放射状。 味极苦。 理化 根的表面及皮部显黄色荧光。 。【化学】:块根含防己内酯(Columbin)、异防己内酯(Isocolumbin)及其葡萄糖甙-金果榄甙(Tinoside)[1]、掌叶防己碱(巴马汀,Palmatine)(1)、药根碱(Jatrorrhizine)(2)、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3)、Stepharanine(4)、Dehydrodiscretamine(5)、蝙蝠葛林碱(Menisperine)、木兰碱(Magnoflorine)[2],另含金果榄苦酮素A、B、C、D(Tinocallone A、B、C、D),表金果揽菲甙(Epitinophylloloside)(6),此类化合物为强苦味成分,多有免疫抑制作用[3]。 附 青牛胆[Tinospora sagittate(Oliv)Gagnep]的块根含防己内酯,掌叶防己碱、药根碱等[4]。 参考文献 [1] 化学学报 1988;46(10):1049 [2] Planta Med 1984;50(1):88 [3]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1992;3(3):185 [4]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82 【药理】: 青牛胆块根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400浓度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06 【药性】: 性味 苦,寒。 ❶ 《药性考》:“苦,大寒。” 归经 入脾、肾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 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口腔炎,腮腺炎,乳腺炎,阑尾炎,痈疽疔疮,急慢性肠炎,菌痢,胃痛,热嗽失音。 ❶ 《药性考》:“解毒。咽喉痹急,口烂宜服。 疽痈发背,焮赤疔瘯,蛇蝎虫伤,磨涂。治目痛,耳胀,热嗽,岚瘴,吐衄,一切外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研末,或磨汁。外用:捣敷,研末吹喉或切片含。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黄连、木香,治胃热,泻痢,脘腹疼痛。 ❷ 配冰片吹喉,治咽喉溃烂。 方选和验方 ❶ 二金汤(《中药临床应用》)治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有吞咽困难者:金果榄、金银花各15g,岗梅根30g,崩大碗12g,山薄荷3g。 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百草镜》:“治咽喉一切症:金果榄3~6g。水煎服。” ” ”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