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野甘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野甘草 【概况】: 异名 冰糖草、土甘草、四时茶、米碎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玄参科野甘草属植物野甘草的全株。 原植物 野甘草Seoparia dulcis L. 形态 直立草本或半灌木状,高可达100cm。茎多分枝,枝有棱角和狭翅,无毛。叶对生或轮生,菱状卵形至卵状披状形,长达35mm,宽达15mm,枝上部叶小而多,基部楔形,上半部常有深齿,两面无毛,花单生或成簇,对生于叶腋,花梗纤细,长5~10mm,无毛;无小苞片;萼分生,4齿,卵状长圆形,长约2mm,顶端钝,有睫毛;花冠小,白色,直径约4mm,有极短的管,喉部生有密毛,花瓣4,上方1枚稍大,钝头,有不整齐的细齿,长约2~3mm;雄蕊4,近等长,花药箭形,花柱挺直,柱头截形或凹入。蒴果卵圆形至球形,直径2~3mm,室间室背均开裂,中轴胎座宿存。(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7卷.第2分册.86页.图31) 生境与分布 生于荒地、林缘、路边、沟旁等阴湿草地。 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原产于美洲热带,现已广布于全球热带。 。【生药】:采集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材产于广西、广东、福建。 鉴别 干燥茎黄绿色,小枝有细条纹,光滑无毛。叶多卷缩,蒴果小球形,多开裂,散出极小粉状种子。主根圆柱形,平直或带弯曲,往往分生侧根,再生细根,主根长10~15cm,根头部直径约8mm,中部直径约5mm,表面淡黄色,有纵皱。 质坚脆,断面破裂状,淡黄绿色,皮部甚薄,木部髓线较清晰。 。【化学】: 全草含二萜、黄酮和有机酸。 二萜类有:野甘草林醇(Scoparinol)(1)、野甘草辛酸(Dulcinol)(2)[1]、野甘草甜素(Scopadulin)[2]、野甘草酸(Scoparic acid)A[3]、B,C、野甘草甜酸(Scopadulcic acid)A[4]、B[5];黄酮类有:沼泽向日葵素(Hymenoxin)[6]、芹菜素(Apigenin)、本犀草素(Luteolin)、4′-羟基-黄芩素(Scutellarein),黄芩素甙(Scutellarin)、黄芩素甙甲酯、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蒙花甙(Linarin)、牡荆甙(Vitexin)、异牡荆甙(Isovitexin)、新西兰牡荆甙-Ⅱ(Vicenin-Ⅱ)、5,7,8,3′,4′,5′-六羟基黄酮葡萄糖醛酸甙[7];有机酸有:对香豆酸[7]、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甜野甘草酸(Dulcioic acid)和伊夫巨盘木酸(Ifflaionic acid)[8]。此外尚含α-香树脂素、木栓酮(Friedelin)、β-粘霉烯醇(Glutinol)[8]、6-甲氧基苯并噁唑啉酮[9]、野甘草醇(Dulciol)、阿迈灵(Amellin)、二十六醇、D-甘露醇、β-谷甾醇、鞣质、生物碱[10]和Glut-5(6)-en-3β-ol(Glutinol)[11]。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90;29(9)∶3035 [2] Chem Pharm Bull 1990;38(4)∶945 [3] Chem Pharm Bull 1987;35(9)∶3963 [4] CA 1988;109∶129350n [5] Chem Pharm Bull 1990;38(10)∶2740 [6] Chem Pharm Bull 1988;36(12)∶4849 [7] Phytochemistry 1988;27(11)∶3709 [8] Phytochemistry 1981;20(1)∶171 [9] Phytochemistry 1976;15(12)∶1997 [10]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32 [11] CA 1994;120;240095z 。【药性】: 性味 ❶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性凉。” 功效 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主治 感冒发热,肺热咳嗽,肠炎,菌痢,小便不利;外用治痱子,皮肤湿疹。 ❶ 《中药大辞典》:“治肺热咳嗽,暑热泄泻,脚气浮肿,小儿麻疹,湿疹,热痱,喉炎,丹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60~9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细菌性痢疾:冰糖草、羊蹄草各30g陈仓米9~15g。水煎服,每日1剂。” 单方应用 ❶ 《广西本草选编》:“预防中暑、流行性结膜炎:野甘草鲜品全草15~30g,水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