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醉鱼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醉鱼草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闹鱼花(《纲目》),鱼鳞子(《安徽药材》),四棱麻、金鸡尾、铁帚尾(《湖南药物志》) 基源 为马钱科醉鱼草属植物雉尾花的全株。 醉鱼草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约40种,14个变种。 原植物 雉尾花Buddleja lindleyana Fort.,又名苦叶菜、鸡公尾(广西),野江子、鱼门子、鱼尾雪(江西)。 形态 直立灌木,高1~1.5m;小枝锐四棱形,灰棕色,具窄翅,无毛;嫩枝、嫩叶叶背及花序被细棕黄色星状毛。 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2~4cm,顶端渐尖至尾尖,基部楔形,全缘,叶面无毛,叶背被星状毛;叶柄长5~7mm,被星状毛。总状聚伞花序,生于叶枝顶端,直立,长7~20cm,疏被细星状毛和金黄色腺点。花紫色,具短柄,长1~2mm,基部具短小钻形苞片;花萼长2~3mm,密被金黄色腺点,无毛,裂片三角状,花冠长1~1.5cm,早落,花管外面无毛,密被金黄色腺点,裂片近圆形,具细柔毛;雄蕊著生花管基部,花药三角状长圆形,顶端具尖头,基部耳状;子房近球形,无毛,具金黄色腺点,花柱极短,长约1mm;柱头棒状。蒴果长圆形,长约5mm,无宿存花柱。花期5~6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374页.图470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620~880m水旁、旷地、丛林中。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生药】: 栽培 宜温暖、向阳的环境,忌水涝。 对土壤选择不严,一般山坡、丘陵、河边均可种植。用种子繁殖,在9~10月播种育苗,按行距33cm,深2~3cm开沟条播,播幅10cm,每亩种量0.8kg。将种子与草木灰拌混后匀撒沟里,覆土盖草,发芽后揭去。苗高1m时移栽定植。也可选择当年生枝条,剪成10~15cm长作插条,于5~6月扦插于苗床,插入2/3即可,插后浇水,注意遮荫,成活后移栽。移栽宜在秋季进行,按株行距各2m开穴,每穴栽1株,覆土压紧,浇定根水。移定后,封林前,每年需中耕除草,追肥2次。封林后,抚育管理粗放。 采集 春季开花前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化学】: 叶含醉鱼草甙(Buddleoglucoside)等。 参考文献 中国医药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81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有毒。 ❶ 《纲目》:“辛、苦,温。有小毒。” 《湖南药物志》:“微辛,温。” ” ” 功效 祛风,杀虫,活血。 主治 治流行性感冒,咳嗽,哮喘,风湿关节痛,蛔虫病,钩虫病,跌打,外伤出血。 痄腮,瘰疬。 ❶ 《福建民间草药》:“能活血行气。” ” ” 哮喘。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钩虫病。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者15~30g);或捣汁。外用:捣汁涂或研末掺。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福建药物志》:“治疟疾:醉鱼草、桃叶、算盘子叶各鲜用适量,捣烂,于疟疾发作前2~3小时,敷于挠动脉处。” 单方应用 ❶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无名肿痛:鲜醉鱼草叶捣烂外敷。” 食疗 ❶ 《湖南药物志》:“治痄腮:醉鱼草15g,枫球7枚,芥菜9g,煮鸡蛋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