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藤果
【概况】: 异名 酸蔃子(《南宁市药用植物志》),酸藤头(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 为紫金牛科酸藤子属植物酸藤子的果实。 原植物 酸藤子Embelia laeta(Linn.)Mez 余项参见“酸藤木”条。 。【生药】: 采集 夏季采收果实,蒸熟,晒干。 【药性】: 性味 《纲目》:“甘,平。”《全国中草药汇编》:“甘、酸,平。” 功效 祛湿,利小便,解毒。 主治 淋痛,痢疾,痹痛,痫症,哕逆,瘰疬,乳痈,湿疹,臁疮。 ❶ 《唐本草》:“治哕逆大善,伤寒后呕哕更良。” ❷ 《本草拾遗》:“汁滴目中,治热翳赤障。” ❸ 《纲目》:“止渴,利小便。” ❹ 《福建中草药》:“凉血止血,消肿解毒。” ❺ 《全国中草药汇编》:“闭经,贫血,胃酸缺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取汁点眼、滴耳。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福建药物志》:“治闭经:酸藤果15g,水煎服。” ❷ 《福建药物志》:“治贫血:酸藤果9g,水煎服。” ❸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胃酸缺乏、齿龈出血:鲜酸藤果6~9g,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