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酸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酸橙 【名称出处】:《广东中草药手册》 【概况】: 异名 枳壳(《广东中草药手册》),酸柑(《彩色生草药图谱》),枳实(《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芸香科柑桔属植物酸橙的幼果。 原植物 酸橙Citrus aurantium L.(C.vulgaris Riss;C.bigarradia Michel),又名枳壳(四川、江津)。 历史 酸橙一名,在中国历代文献和本草中,未见记载。可能由英文Sour Orange翻译而来,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橙,除甜橙,香橙外,还包括有酸橙在内。 酸橙由于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故品种很多,如朱栾,回青在历代文献和本草中都常见记载。《桔录》谓:“近人难得枳实……取朱栾之小者,半破云日暴以为枳,异方医者不能辨,用以治疾亦愈,药贵于愈疾而已,孰辨其为真伪耶。”《游宦纪闻》谓:“有一种曰回青”(回青即代代花)。酸橙品种虽多,但正品酸橙在中国栽培并不普遍,而目前市上所称的酸橙,大多为柚橙的杂种,药材商品中的江西枳壳,即这一类型。 本品已载入《中国药典》1985年版。 形态 常绿小乔木,通常高3~6m,小枝绿色,具棱角,有小刺;陡长枝肥壮,针刺长达5~8cm。 叶互生,单生复叶,革质;叶柄长1.2~1.8cm,有狭翼或为倒心形;叶片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5~11cm,宽2.5~5.5cm,先端渐尖,钝圆微凹,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或具微波状锯齿,两面无毛,具透明腺点,上面深绿色具光泽,下面绿黄色。花腋生,单生,丛生或为总状花序,两性,但常有12%~15%的雄花,花轴花梗无毛;花白色,芳香,较大;萼片杯状,宿存,绿色,5裂,常有缘毛,结果时增大;花瓣5,复瓦状排列;雄蕊25~28,插生于花盘四周,花丝常合生成若干束。 柑果,高扁圆形,红橙色,橙色,或柠檬黄色,具光泽,油胞平生或下凹,果皮与瓤瓣易剥离,白皮层棉絮状,瓤囊10~11,中心柱空虚;种子卵形,略扁,外种皮淡棕色,内种皮浅紫褐色,多胚。花期3~5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846图) 生境与分布 长江以南各省均有零星栽培,以浙江、温州、黄岩及四川江津一带较多。 注:酸橙幼果、落果主作青皮、枳实,未闻作为陈皮。。【化学】: 果实含维生素C[1]、橙皮甙(Hesperidin)、新橙皮甙(Neohesperidn)[2,3]、川陈皮素(Nobiletin)、5-氧-去甲基川陈皮素(5-ODesmethyl-nobiletin,即5-Hydroxy-6,7,8,3′,4′-pentamethoxyflavone)[4]、对羟福林(Synephrine)、N-甲基酪胺(N-Methyltyramine)[5]、柚皮甙(Naringin)、野漆树甙(Rhoifolin)、忍冬甙(Lonicerin)[6]。 叶含柚皮甙、野漆树甙、忍冬甙[6]。 参考文献 [1] CA 1964;60(9):11044b [2] Chemical Plant Taxonomy 1963:343 [3] 药学杂志(日) 1942;62(10):466 [4] Indian J Chem 1964;2(11):462 [5] 中草药通讯 1976;(5):6 [6] Nippon Nogei KagaKu Kaishi 1961;35:942 【药性】: 性味 苦,寒。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微寒。” ” 归经 入脾、胃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功效 行气宽中,消食除胀,化痰。 主治 ❶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胸腹满闷胀痛,食积不化,痰饮,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涂或炒热熨。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❶ 《医学入门》:“虚而久病,不可误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