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透骨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透骨草 【概况】: 异名 珍珠透骨草、凤仙透骨草(《中药志》),地构菜(《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大戟科地构叶属植物地构叶的全草。局部地区也有用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植物凤仙花的全草。 原植物 地构叶Speranskia tuberculata(Bge.)Baill.。 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 历史 透骨草之名始见于《救荒本草》,称:透骨草“生中牟荒野中。苗高三四尺,茎方,窊面四楞,其基脚紫,对节分生茎,又叶似 此种目前较为广泛地作为透骨草使用。又据《纲目拾遗》载:“《纲目》有名未用下,附透骨草,亦未详其形状,据其所引治病诸用,乃凤仙草也,盖凤仙亦有透骨草之名。”“凤仙花一名透骨草,以其性利能软坚,故有此名。”此记载当系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 凤仙花目前在局部地区亦有作透骨草使用。由此可见,古代所用透骨草,其原植物当不止一种,其中地构叶和凤仙花与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两种即珍珠透骨草和凤仙透骨草均相符合。 形态 地构叶(珍珠透骨草)为多年生草本,高20~60cm,全株密被柔毛。茎直立,多分枝。 单叶互生,无柄或具短柄,柄长1~3mm;叶片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厚纸质,长2~7cm,宽0.5~2cm,先端渐尖或钝,中下部边缘疏生不规则粗齿,基部阔楔形。总状花序顶生,长4~14cm;花小,单性,雌雄同株。 雄花著生于花序上部,几无柄,有叶状苞片2枚,苞片内通常具1~3朵花;萼片5,稀4,有柔毛;花瓣5,稀4,与萼片互生;雄蕊10~15,花丝短,线形;花盘具腺体5枚,黄色,与萼片对生;花序下部的花稍大,中间一朵为雌花,两侧为雄花,苞片2。雌花有短柄;萼片5~6;花瓣6,鳞片状;花盘壶状;子房上位,3室,被白色柔毛及疣状附属物。 蒴果三棱形,被柔毛和疣状突起。种子三角状倒卵形。 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571页.图556)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荒地。 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湖南、河南、四川。 凤仙花(凤仙透骨草)形态特征参见“急性子”条。 。【生药】: 采集 地构叶于5~6月开花结果时采拔全株,晒干。 凤仙于夏、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地上部分,除去细枝,晒干。 地构叶又称珍珠透骨草,主产于山东、河南、江苏、甘肃、山西、陕西也产。凤仙又称凤仙透骨草,产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新疆等地。 鉴别 性状 ❶ 地构叶为带根茎的全草。根茎圆柱形,长约10cm,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木质状。茎圆柱形,微有棱,长10~20cm,直径1~2,表面淡绿色至灰绿色,被有灰白色柔毛,质坚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多卷曲皱缩,灰绿色,被灰白色柔毛,质脆,易脱落。枝顶花序有时有小花和果实。 气微,味淡。以色绿、枝嫩、带有珍珠状果实者为佳。 气微弱,味微酸。 理化 取地构叶的样品粉末0.5g,加甲醇5ml,浸渍2小时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浓缩至2ml,点于硅胶G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44∶30∶20)为展开剂,展距16cm,喷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试液,斑点均显蓝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506页.图418)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局部地区用的凤仙,其发芽嫩枝含吲哚-3-乙腈(Indole-3-acetonitrile)。 茎含山柰酚-3-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缔纹天竺素-3-葡萄糖甙(Palargonidin-3-glucoside)、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叶含1,2,4-三羟基萘-4-葡萄糖甙(1,2,4-Trihydroxynaphthalene-4-glucoside)与山柰酚及山柰酚-3-阿拉伯糖甙(Kaempferol-3-arabinoside)。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78 。【药性】:性味 ❶ 《本草原始》:“甘。” 功效 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 风湿痹痛,筋骨挛缩,寒湿脚气,疮癣肿毒。 ❶ 《纲目》:“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寒湿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外敷: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中药志》:“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周益生家宝方》:“治风气疼痛、不拘远年近日:透骨草、穿山甲、防风、海风藤各60g,当归、白芍各90g,白蒺藜、豨莶草、生地各120g,广陈皮、甘草各30g。上为末,用猪板油500g,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15g,日2服,早晚各服1次,饭前温酒下。” ” 每次2~3小时,1日1次,3天更换药粉1次。6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 每晚饭后,把药袋放入锅内蒸.待开锅后再蒸30分钟,将药袋取出,垫上干毛巾,热敷于患处,以敷出红斑为度。须防烫伤,1次可敷30分钟,1袋药可连用7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