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辣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辣椒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辣茄(《纲目拾遗》)、辣子、辣角、牛角椒、红海椒、海椒、番椒、大椒、辣虎(《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及其变种朝天椒、簇生椒的果实。 原植物 辣椒Capsicum annuum L.[C.frutescens L.var.longum Bai ley)及朝天椒Capsicum annuum L.var.conoides(Mill.)Irish和簇生椒Capsicum annuum L.var.fasciculatum(sturt.)Irish 历史 本品始见于《纲目拾遗》称为辣茄。 引《药检》记:“苗叶似茄叶而小,茎高尺许;至夏乃花,白花五出,倒垂如茄花,结实青色。其实有如柿形、秤锤形,有小如豆者,有大如橘者、有抑者如顶者、有倒垂叶下者,种类不一。 入药惟取细长如象牙,又如人指者。”《植物名实图考》蔬类辣椒条引《遵义府志》:“番椒通呼海椒,一名辣角,每食不离。”今川、贵、云民间仍通称海椒,与湘人均确定于每食不离。 形态 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高40~80cm;茎分枝稍之字形折曲。 叶互生,枝顶端节不伸长而成双生或簇生状,矩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3cm,宽1.5~4cm,顶端渐尖,基部狭楔形;叶柄长4~7cm。花单生,俯垂;花萼杯状,不显著5齿;花冠白色,裂片卵形;花药灰紫色。 果梗较粗壮,俯垂;果实长指状,顶端渐尖且常弯曲,未成熟时绿色,成熟成红色、橙色或紫红色,味辣。种子扁肾形,长3~5mm,淡黄色。 花果期5~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卷717页.图5388) 生境与分布 本种原来的分布区在墨西哥到哥仑比亚;现在世界各国普遍栽培,中国已有数百年栽培历史。由于长期人工栽培、杂交育种、品种繁多,通常药用的变种还有朝天椒和簇生椒。 朝天椒与辣椒的区别在于植物体多二歧分枝。 叶长4~7cm,卵形。花常单生于二分叉间,花梗直立,花稍俯垂,花冠白色或带紫色。 果梗及果实均直立,果实圆锥状或长圆形,长2.5~3.7cm,成熟后红色或紫色,味极辣。中国南北均有栽培。 簇生椒与辣椒和朝天椒的区别在于植株体可达1m。叶卵状披针形,叶柄细长。花在枝下部常单生,在枝顶端由于节间极短缩而数朵花(可达8~10朵和数个叶一起呈簇生状),花梗细瘦,直立或斜升,花稍俯垂。果梗粗壮,直立,果实指状或圆锥状,长4~10cm,微弓曲,在梗上直立生,成熟后成红色,味很辣。 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生药】: 采集 7~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鲜用。 鉴别 干燥成熟的果实,带有宿萼及果柄。果皮带革质,干缩而薄,外表面鲜红色或红棕色,有光泽。 内部空,由中隔分隔成2~3室,中轴胎座,每室有多数黄色的种子。种子扁平,呈肾形或圆形,直径达5mm。 气特殊,具催嚏性。味辛辣如灼。 。【化学】:果实含辣椒素(Capsaicin)(1)、二氢辣椒素(Dihydrocapsaicin)、降二氢辣椒素(Nordihydrocapsaicin)、高辣椒素(Homocapsaicin)、高二氢辣椒素(Homodihydrocapsaicin)[1,2]、隐黄素(Cryptoxanthin)[3]、辣椒红素(Capsanthin)、辣椒玉红素(Capsorubin)、胡萝卜素(Carotene)、维生素C、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4]。种子中含辣椒甙、辣椒新甙[5]、龙葵碱(Solanine)、龙葵胺(Solanidine)、澳洲茄边碱(Solamargine)、澳洲茄胺(Solasodine)、澳洲茄碱(Solasonine)[6]。 参考文献 [1] J Chem Soc 1969;(4):442 [2] Agri Biol Chem 1970;34:248 [3] CA 1951;45:1302 [4] 日本药典.第6版.1955:661 [5] Chem Ber 1975;108:265 [6] CA 1966;65:3665h 【药理】: ❶ 对中枢神经作用 辣椒素(capsaicin)200μg/200μl给猫侧脑室注射,可使热敏神经原有升高放电频率作用,而使冷敏神经原有减低放电频率的作用,表明辣椒素是经调控神经原的活动而调节体温的[1]。 辣椒素50mg/kg dc,连续5d,对豚鼠由热、化学伤害性疼痛有镇痛作用,而对压、冷伤害性疼痛无镇痛作用[2]。辣椒素具长效镇痛作用,50mg/kg dc,对芥子油刺激大鼠耳的敏感性可以逐渐恢复,但对生姜酮(zingerone)刺激眼的敏感性60d也未能恢复[3]。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91;20(2):92 [2] CA 1981;95:74558w [3] CA 1977;87:177744t [4] J Pharm Pharmacol 1969;21(9):622 [5] CA 1968;69:104148v [6] 中华医学杂志 1953;39(9):676 。【药性】:性味 辛,热。 ❶ 《群芳谱》:“味甚辣。” 归经 《纲目拾遗》:“入心、脾二经。” 功效 温中,散寒,开胃,消食。 主治 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 ❶ 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 用法用量 内服:3~9g,或入丸散,0.9~2.4g。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及患咳嗽、目疾者忌服。 ❶ 《药性考》:“多食眩旋,动火故也。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 方选和验方 ❶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消化不良:辣椒3g,陈皮6g,冰糖适量研末,葡萄酒送服。” 单方应用 ❶ 《医宗汇编》:“治痢疾水泻:辣茄1个,为丸,清晨热豆腐皮裹,吞下。” 食疗 ❶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哮喘:辣椒9g,七叶一枝花6g,水煎煮蛋食。” 赵学敏《纲目拾遗》:“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有小童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