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跳丧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跳丧鼓 ❶ 土家族丧堂祭丧舞蹈。跳丧鼓,亦名闹年(灵)歌,是流行于鄂西清江流域别具特色的歌舞。跳丧鼓,是很古老的丧葬仪式组成部分,隋唐时代就已见诸于史载。唐《蛮书》卷10引《夔府图经》云:“夷事道,蛮事鬼,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又谓:“巴氏祭其祖,击鼓为祭,白虎之后也。 ”《晏公类要》载:巴氏“伐鼓以祭祖,叫啸以兴哀。”宋《太平寰宇记》载为巴人“祖称白虎,死葬不选坟墓”,有歌丧之俗。 明、清方志,亦屡载不鲜。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6就载:荆楚西即今鄂西一带,有一种人死后,“戚邻咸聚,挝鼓乐作至夜,男女杂沓”风俗。至今,都依然还是“人死众家哀,不请自己来。”跳丧,由有声望长者,或能歌善舞者,通过鼓心、鼓边、鼓沿击出各种富于变化的鼓点指挥舞蹈、变换曲牌,舞者“脚跟鼓点鼓跟脚”,变换舞姿和节奏,改变唱腔唱曲,激越时似山风呼啸,舒缓时如清流荡漾。无论什么节奏,无论跳者众寡,舞蹈都必须对称,动作一般为哈腰、曲膝、八字步、摆胯、绕手,身体按节奏上下或左右颤动,手、胯向同一方向呈“顺边”运动。整个跳丧则以这些动作为元素,组合成一组组体现对自己民族历史回忆,及其长期形成的道德意识和是非观念的图腾崇拜、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历史事件等舞蹈,其名目有:四人穿花、雪花盖顶、燕儿衔泥、四大步、待师、滚身子、倒叉子、虎抱头、白虎下山、幺姑姐、幺年儿嗬、沙叶儿嗬、摇丧、打丧、哑谜子等数十种,如白虎下山,通过摸拟老虎的各种威武形态,表现了先祖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升天的崇敬。“白虎当堂坐,白虎当堂是家神”的唱词,反映了世代以虎为图腾的传统意识。而各地在跳丧时,又因丧而发挥。巴东跳丧场面最大,气势最磅礴,少则百人,多达几百人上千人,其舞蹈动作最富特色的是“待尸”,舞时除双膝不断地上下颤动外,胯部左右摆动幅度大,上肢随胯部的摆动自然地在胸前晃动,具有曲线美。 来凤、建始的跳丧舞,腿部动作多为大八字步蹲著前行,每行一步都用脚掌紧紧抓地,显得稳重有力。所以,跳丧虽然是丧堂祭丧舞蹈,但所舞舞姿与内容,与丧无关,没有丧哀氛围。尤其是丧堂大唱性歌,跳演性媾舞蹈,曲折地反映了期望子嗣繁衍,民族兴盛的愿望。可以说,跳丧鼓通过尽情歌舞,将一种顽强的民族意识以特殊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表现出来和传承下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