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戏曲剧种。 流行于浙江、上海以及江苏、江西、安徽等地。1910年前后,嵊县一带的民谣、山歌在余姚秧歌班的影响下发展形成。 当时形式简单,伴奏用笃鼓和檀板,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演唱《卖婆记》、《箍捅记》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后逐步流入桐庐、富阳、海宁、杭州等地,1916年进入上海,并吸收绍剧的唱腔和京剧的舞蹈以丰富其表演艺术,时称“绍兴文戏”。 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1923年后出现全部由女演员组成的“文武女班”。抗日战争期间,“女班”在上海有较大发展,“男班”及男女合演渐趋淘汰。 1930年代末始称“越剧”。当时《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龙凤锁》等演出较多。 解放后,上海先后成立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和上海越剧院,并在艺术上吸收了昆剧音乐舞蹈与话剧表演方法,表演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流行地区更为扩大,除华东地区外,普及华北、中南等地的许多城市。 1960年以后开始培养男演员。主要曲调有“弦下调”、“四工调”等,大都细腻柔婉,长于抒情。常演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盘夫》、《红楼梦》、《柳毅传书》、《祥林嫂》等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