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赤石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赤石脂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赤符(《吴普本草》),红高岭(《增订伪药条辨》),赤石土(《中药形性鉴别法》),吃油脂(《中药志》),红土(《药材学》)。 基源 赤石脂为硅酸盐类多水高岭石族的粘土矿物。 原矿物 赤石脂正品一般指多水高岭土,主要矿物成分是多水高岭石(叙永石或埃洛石Halloysite)。 形态 多水高岭石属于单钭晶系。晶体极微细,颇似非晶质,为致密块状、土状、瓷状;致密块状当曝干时即碎裂成为棱角形碎块。 通常带有浅红、浅黄、浅褐、浇蓝及浅绿色;外壳往往因吸附了铁的氧化物,而呈铁锈色。疏松多孔,具土状光泽。断面平坦贝壳状,新鲜断面呈蜡样光泽。遇水分解,不膨胀;塑性强。 硬度1~2。 密度2.0~2.2g/cm3。 产状 产于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当辉长岩、辉绿岩、玢岩等在中性和酸性介质中分解时常形成多水高岭石;它亦产于石灰岩区域的喀斯特盆地中。多水高岭石常与高岭石伴生。 与水铝英石、明矾石共生。 产地 产于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江西。 。【生药】:采集 全年均可采挖。 挖出后,选出红色块,除去杂石泥土。 鉴别 性状 赤石脂呈不规则块状。表面局部平坦,全体凹凸不平。 浅红色、红色、紫红色,或红白相间呈花纹状。体较轻,质软,滑腻如脂;指甲可刻划成痕。吸水性强,舐之粘舌。具泥土气,味淡,嚼之无砂粒感。 显微 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 低负或低正突起,很不明显。干涉色几乎均质。双折射率极低,随成分中Fe2O3的增加而增大。透射镜不可见棒状集合体。 理化 ❶ 取赤石脂加硝酸钴溶液烧之,呈蓝色。 加工炮制 常用的炮制品有赤石脂和煅赤石脂。 ❶ 赤石脂将原药材除去杂质,打碎或研成细粉。 ❷ 煅赤石脂取赤石脂细粉,用醋调匀,搓条,切段,干燥,置适宜容器内,煅至酥脆或红透时,取出,放凉。用时,研碎。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 赤石脂主要成分为含水的硅酸铝〔Al4(Si4O10)(OH)8·4H2O〕。其中约含SiO239.25%,Al2O334.57%,Fe2O37.66%,FeO0.18%,TiO20.06%,P2O50.04%,MnO0.03%,CaO0.29%,MgO0.22%,K2O0.38%,Na2O0.11%,H2O16.19%,CO20.26%,As0.002%,ZnO0.02%,S0.61%,并含有Zn、Cu、Ni、Cr、Co、V、Mo、Mn、Sr等微量元素。 参考文献 中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132 【药理】: ❶ 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内有毒物质、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并保护消化道粘膜,止胃肠道出血。 参考文献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83 【药性】: 性味 ❶ 《中国药典》:“甘、酸、涩,温。” 归经 ❶ 《中国药典》:“归胃、大肠经。” 功效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 主治 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外治疮疡不敛,湿疹脓水浸淫。 ❶ 《本经》:“主黄胆,泄痢、肠澼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敷患处。 使用注意 有湿热积滞者忌服。 孕妇慎服。 ❶ 《本草经集注》:“恶大黄。畏芫花。”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白石脂,治崩漏带下,月经过多。 ❷ 配血余炭,治久泻,久痢,肠粘膜损伤。 ❽ 配侧柏叶、乌贼骨,治妇女月经过多。 ❿ 配干姜、川连、黄芩,治慢性结肠炎。 ⑾配补骨脂、肉豆蔻、黑芥穗,治慢性肠炎。 方选和验方 ❶ 赤石脂丸(《金匮要略》)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赤石脂30g,蜀椒30g,乌头(炮)0.3g,附子15g,干姜30g,上5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1丸,日3服,不知,稍加服。 ❷ 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治泻利日久,滑泄不禁:赤石脂(碎)、禹余粮(碎)各500g。水煎去渣,分3次服。 ❹ 赤石脂丸(《备急千金要方》)治五劳七伤,每事不如意,男子诸疾:赤石脂、山茱萸各2.1g,防风、远志,天花粉、山药、杜仲、牛膝各1.2g,蛇床子1.8g,天雄、续断、柏子仁、菖蒲各1.5g,石韦、苁蓉各0.6g。研末,炼蜜和枣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每服5丸,日3次。 ❻ 赤石脂汤(《备急千金要方》)治下焦湿热,下痢脓血,烦闷恍惚:赤石脂110g,乌梅20枚,栀子14枚,白术、升麻各42g,干姜28g,廪米.30g。水煮米熟煎药服。 每日空腹,以生姜汤下10丸,加至20丸。 ❾ 《圣惠方》:“治妇人久赤白带下:赤石脂30g,白芍30g,干姜(炮裂,锉)30g。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6g。” 空心枣汤下20丸,日再,以差为度。 ⑾赤石脂散(《小儿药证直诀》)治痢后,躽气下,推出肛门不入:赤石脂(拣去土)、伏龙肝各等份。 上为细末,每用1.5g敷肠头上,频用。 ⑿《本草衍义》:“治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赤石脂、干姜各30g,胡椒15g。同为末,醋和丸梧子大。空心及饭前米饮下50~70丸。 ” ⒀《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皮肤溃疡,疖肿:赤石脂、白芷、鸡内金、红丹、龙骨各3g,枯矾6g,熟石膏4.5g,冰片1.2g。将鸡内金煅制成赤褐色后,与上药共研末过200目筛。冰片加少许药粉研末,混合搅拌均匀成散,外撒患处包扎1~3日换药1次。” ⒁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外伤出血:赤石脂8份,五倍子6份,松香6份。共研细末,撒于伤口,加压包扎。” ⒂《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水泻:赤石脂16g,车前子9g,禹余粮15g,广木香3g,白术15g,青皮15g,厚朴6g,诃子9g,粟壳15g,胆南星6g。共研为细末,姜汁为丸,如绿豆大,1岁小儿每次服3~4丸;3~5岁小儿每次服5~7丸;成人每次可服15~20丸。开水送下。 ” ⒃湖北中医杂志 1991;(1):“治滑精:赤石脂90g,禹余粮45g,黄连、黄柏、生栀子、龙胆草各6g,知母9g,肉桂(后下)1.5g。水煎服。 ” ⒄湖北中医杂志 1991;(1):“治崩漏:赤石脂、禹余粮各90g,苎麻根30g,党参、炒杜仲各15g。水煎服。 ” 单方应用 ❶ 《斗门方》:“治小儿疳泻:赤石脂杵罗为末如面。以粥饮调1.5g服。或以京芎等份同服。 ” ❶ 李杲:“赤石脂,其用有二,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 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疸是也。下者,肠澼泄痢崩带失精是也。 五种主疗,大抵相同,故《本经》不分条目。《别录》虽分五种,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远,但以五味配五色为异,亦是强分尔。 赤白二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时用尚之。”“仲景桃花汤,治下利便脓血者,取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而固肠胃也。” 疗腹痛肠澼等疾,以其开泄无度,日久不止,故取涩以固之也。治产难胞衣不出,乃指日久去血过多。 无力进下,故以重以镇之也。东垣所谓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设血气壅滞,而胞衣不出,又非石脂所宜也。 ” 催生下胎,亦是味兼辛温,化其恶血,恶血去则胞与胎自无阻耳。故曰:固肠有收敛之能,下胎无推荡之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