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茱萸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茱萸汤 【方源】: 《伤寒论》。 【异名】: 茱萸汤(《金匮》卷中)、茱萸人参汤(《三因》卷十一)、三味参萸汤(《医学入门》卷四)、参萸汤(《医学入门》卷七)、四神煎(《仙拈集》卷一)、吴萸汤(《方症会要》卷三)。 【组成】: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一日三次。 【功用】: ❶ 《普济方》:温里助阳散寒。 【主治】: 胃中虚寒,干呕,胸满,吐涎沫;厥阴头痛;少阴吐利,手足逆冷;吞酸。 现用于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属肝胃虚寒者。 ❶ 《伤寒论》:阳明病,食谷欲呕者。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❷ 《金匮》:呕而胸满者。 ❹ 《张氏医通》:胃气虚寒。 。【方论选录】: ❶ 《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吐者,胃寒不受食也。 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治阳明食谷欲呕者,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散寒下气;人参、大枣之甘以缓脾益气和中;若少阴证吐利厥逆,甚至于烦躁欲死、胃中阴气上逆,将成危候,故用吴茱萸散寒下逆,人参、姜、枣助阳补土,使阴寒不得上干,温经而兼温中也,吴茱萸为厥阴本药,故又治肝气上逆,呕涎头痛。 。【临证举例】: ❶ 头痛 《皇汉医学》:一人初患头痛,次日腹痛而呕,手足厥冷,大汗如流,正气昏冒,时或上攻,气急息迫,不能语言,予吴茱萸汤,诸证顿除。 ❷ 厌食《伤寒解惑论》:一男性,壮年,每日只能勉强进食一二两,不知饥饱,予健脾消导药不效,胸闷,脉弦迟,舌质正常,舌苔薄白粘腻。当是胃寒挟浊。 予吴茱萸汤加神曲试治,重用吴茱萸15克。次日食欲大振。 ❸ 呕吐《浙江医学》(1960;5,6∶261):一男性,30岁,起病三年余,呈规律性呕吐涎沫,先后曾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经胃肠造影诊断为瀑布状胃。方用吴茱萸24克,党参30克,生姜30克,红枣五个,半夏12克。 服一剂呕止,原方再服二十余剂,观察二月余未见再发。 呃逆每发于食后,吐物皆为积食痰涎,历两月余,面色苍黄,精神萎靡,形体消瘦,食不甘味,脉来细迟,舌苔白润,舌质淡胖,治宜温中化饮,降逆止呕,用吴茱萸9克,党参15克,生姜15克,大枣5个,半夏6克,茯苓9克。 服三剂呕逆渐平,再服四剂获愈。 治宜温肝暖胃,升清降浊。方用吴茱萸24克、人参9克、生姜30克、大枣3个。 煎服一剂,呕吐,呻吟渐止,安然入睡,原方再进一剂后,能坐起进食。 以上方加减,用吴茱萸9克、党参12克、半夏9克、白术12克、陈皮6克、砂仁6克、生姜12克、大枣3个,续服五剂,诸证悉除。 观察12年,未见复发。 治拟湿中散寒,燥湿健脾,佐以涩肠固脱。方用人参12克、吴茱萸9克、炮姜9克、赤石脂24克、艾叶炭12克、苍、白术各15克、罂粟壳9克、大枣5个。水煎服,2剂后痢止,5剂痊愈。改服参苓白术散以善后,随访3年未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