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拥刘反曹问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拥刘反曹问题 学术论文。张锦池作。系其所著《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之一章(华艺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文章认为:历史评判第一,道德评判第二,只是对史传文学的要求,不是对历史小说的要求;对历史小说的要求,正好反过来,是道德评判第一,历史评判第二。其所以然,就在于:史传文学的质的规定性是历史,属科学范畴;求真,求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义的。历史小说的质的规定性是小说,属文学范畴;求美,求历史人物的内在精神是第一义的。历史上的曹操和刘备,都是大英雄。一个不怕别人说他“急”、说他“暴”、说他“谲”,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北部中国;一个则务使人称他“宽”、称他“仁”、称他“忠”,敢于以一州之地与魏、吴三分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以弱抗强的典范。不论是罗贯中,还是毛宗岗,对刘备和曹操的艺术形象的塑造,都是沿著“宽、仁、忠”与“急、暴、谲”的轨辙进行的。因此,与历史原型相比,“熊猫非猫,终归像猫”。但这种“像”与“不像”之间,却反映了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民众的文化心态、审美观念和参政意识。文章还指出:“将《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讲,会成为高老夫子的。这过错不能算到罗贯中和毛宗岗头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