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血余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血余炭 【概况】: 异名 发髲(《本经》),乱发(《金匮要略》)。 基源 为人的头发。 原动物 人Homo sapieus Linnaeus 历史 血余始载于《别录》,《纲目》列于人部,并谓“发者血之余,……今方家呼发为血余,盖本此义也。”现今血余不直接入药,须洗净煅炭后用,故名“血余炭”。 。【生药】: 采集 收集人发,用碱水洗净油垢,清水漂净后晒干。 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等,乌黑色,有光泽,表面具多数细孔,似海绵状,质轻松易碎,有焦臭气,味苦。以质轻、有光泽、不枯焦、无焦臭味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净血余置煅锅内,上面盖一个口径较小的锅,两锅接合处用盐泥封固,上压重物。盖锅底部贴一白纸条,或放几粒大米,用武火加热,煅至白纸或大米呈焦黄色为度,离火,待凉后取出,剁成小块。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血余成分是一种优角蛋白(Eukeratin)和黑色素(Melanin)。 血余炮制成血余炭,灰分中含金属元素有Ca、Na、K、Zn、Cu、Fe、Mn、As。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25 【药理】: ❶ 止血作用 血余炭的水煎液、醇提液、10g(生药)/kg,ip于小鼠,20g/kg ip于大鼠,明显缩短大鼠、小鼠的出血时间,加速大鼠血凝,诱发大鼠血小板聚集。 而头发无此作用[1]。提示头发炮制后其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经测定,血余炭中含有大量的钙、铁离子[2,3],除去钙,铁离子的煎液则失去了止血作用,或使凝血时间延长[4]。 说明血余炭的止血作用可能与钙,铁离子有关。 血余炭粗结晶能显著地缩短家兔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大白鼠凝血时间。对ADP诱导大白鼠血小板聚集有较明显的增强作用;并能明显地降低大白鼠血浆中cAMP含量[1,5],血余炭粗结晶具有内源性系统止血功能,其止血原理与血浆中cAMP含量降低有关[6]。 血余炭提取液也能缩短犬和兔的凝血时间[4]。 毒性 头发的水煎液、醇提液1000g(生药)/kgpo或ip,小鼠均未死亡。血余炭水煎液小鼠ig的LD50为90.90g/kg,ip的LD50为26.18g/kg。血余炭醇提液小鼠ig的LD50为109.27g/kg,ip的LD50为22.67g/kg。 表明头发的毒性很小,炮制为血余炭后毒性增加[1]。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8)∶48 [2]分析化学 1983;(4)∶294 [3]中草药 1987;(1)∶43 [4]西安医学院学报 1959;(8)∶109 [5]中药通报 1986;(8)∶47 [6]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1)∶24 [7]中药药理性与临床 1985;(创刊)∶131 [8]中华医学杂志 1964;(8)∶524 。【药性】: 性味 苦,平。 ❶ 《本经》:“苦,温。” 归经 入肝、胃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功效 化瘀,止血。 主治 吐血,鼻衄,齿龈出血,血痢,血淋,崩漏,外伤出血。 ❶ 《本经》:“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痓。” 止血,鼻衄烧之吹内立已。”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4.5~9g;或入丸剂。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车前子,治湿热泻痢、淋痛。 ❷ 配韭菜子,治腰酸痛,带下,下肢浮肿。 方选和验方 ❶ 血余散(《普济本事方》)治泻血脏毒:血余炭15g、鸡蛋花根、柏叶各30g,上为末,临卧温酒调下6g,来晨酒150ml投之。 ❸ 血余归母汤(《中药临床应用》)治月经过多:血余炭、当归炭各9g,益母草15g,首乌9g,生地18g,大枣5枚。水煎服。 ❹ 《苏沈良方》:“治久疮不合:乱发、露蜂房、蛇蜕皮各烧灰存性。每味取2g,酒调服。 ” ❺ 《圣惠方》:“治诸窍出血:头发、败棕、陈莲蓬(并烧灰)等份。每服9g,木香汤下。” 单方应用 ❶ 朱氏《集验医方》:“治咳嗽有血:发灰入麝香少许,酒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