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蟾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蟾蜍 【概况】: 异名 苦蠪(《别录》),蟾(《药性论》),虾 基源 为蟾蜍科蟾蜍属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 原动物 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arizansCantor。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余项参见“蟾头”条。 。【生药】: 采集 夏、秋季捕捉。 捕得后,先采取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直接晒干的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称为“干蟾皮”。药材主产于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辽宁、吉林。 鉴别 干蟾:全体拘挛抽皱,纵面有棱角,四足伸缩不一。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粗糙不平,具小瘤状突起。除去内脏者腹腔内面为灰黄色,可见到骨骼及皮膜。气微腥,味辛。以个大、身干、完整者为佳。 加工炮制 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头爪,切成方块。 炙干蟾:将铁砂倒入锅内烧热,取切好的干蟾放入拌炒,至微焦发泡时取出,筛出铁砂,放冷。民间有以活蟾蜍,用黄泥涂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后,研细入药者。 。【化学】: 从朝鲜产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nisans Cantor干燥体中曾分得蟾毒配基类(Bufogenins):脂蟾毒配基(Resitufogenin)、华蟾毒精(Cinobufagin)(1)、蟾毒灵(Bufalin)、蟾毒它灵(Bufotalin)、华蟾毒它灵(Cinobufotalin)、日蟾毒它灵(Gamabufotalin)等;蟾蜍毒素类(Bufotoxins);华蟾毒精-3-戊二酰基L-精氨酸酯(Cinobufagin-3-glutaroyl-L-arginine ester)(2)、华蟾毒精-3-丁二酰基精氨酸酯(Cinobufagin-3-succinyl arginine ester)(3)、华蟾毒精-3-己二酰基精氨酸酯(Cinobufagin-3-adipoyl-arginine ester)(4)、华蟾毒精-3-庚二酰基精氨酸酯(Cinobufagin-3-pimeloyl arginine ester)(5)、蟾毒灵-3-丁二酰基精氨酸酯(Bufalin-3-succinyl arginine ester)、日蟾毒它灵-3-丁二酰基精氨酸脂(Gamabufotalin-3-succinylarginine ester)及台蟾蜍毒素类(Vulgarobufotoxin)化合物[1]。 附:有关蟾蜍的化学成分研究,除在蟾酥、蟾皮、蟾蜍下已记述的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华西大蟾蜍、台湾蟾蜍、曼谷蟾蜍、花背蟾蜍、亚洲蟾蜍等外,还有北美蟾蜍[2]、南美巨蟾蜍[3]、绿蟾蜍[4]、沙蟾蜍[5]等。研究的材料少数是蟾蜍的分泌物,大多数是剥离的皮,个别的是蟾蜍干燥体。它们的化学成分,可分为下列几类[6,7,8]。 ❶ 蟾毒配基类(Bafagenins):这类成分多半是蟾蜍分泌液中原有蟾蜍毒素类化合物,在采收加工过程中的次生产物,共有20多种,已有综述[8]; 其它如肾上腺素、胆甾醇类、甾醇类、喋定类、肽类、氨基酸、脂肪酸类等成分[7,8]。 参考文献 [1] Chem Pharm Bull,1985;33(7)∶767 [2] Chem Pharm Bull,1980;28(5)∶1559 [3] Tetsahedson Lett 1979∶163 [4] Chem Pharm Bull,1986;34(8)∶3454 [5] Buckingham J.,Dictionarg A Organiic Compounds,(Fifch edition),Chapman and Aall,1982∶T3452 [6] 沈药药学院 1989;6(3)∶204 [7] 中草药 1996;27(4)∶246 [8] 张豁中等.动物活性成分化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20,1525 。【药性】: 性味 辛,凉。 有毒。 ❶ 《本草蒙筌》:“味辛,气凉。微毒。 ” ” 归经 ❶ 《纲目》:“入阳明经。” 功效 破癥结,行湿除黄,清热杀虫,平惊散癖,强心利尿,消疳化毒,止痛。 主治 无名肿毒,疔疮,发背,阴疽瘰疬,癥瘕癖积,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皮肤瘙痒。 ❶ 《别录》:“疗阴蚀,疽疬,恶疮,猘犬伤疮。”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只,或入丸散,1~3g。外用:烧存性研末敷或熬膏摊贴。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芒硝,治腹中冷癖,心下停痰,两胁痞满。 ❷ 配猪胆汁,治慢性支气管炎。 方选和验方 ❶ 五疳保童丸(《全婴方》)治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大干蟾蜍1枚(烧存性),皂角(去皮弦)3.7g(烧存性),蛤粉(水飞)11g,麝香3.7g。为末,糊丸,粟米大。 每空心米饮下30~40丸,日2服。 每用,先以桑根皮,乌头煎汤洗,拭干,用煅龙骨末糁疮口四边,敷膏于疮上,贴之。” ” ❾ 蟾砂散(《绛囊撮要》)治气臌:大蟾蜍1个,砂仁(不拘量研末)。装砂仁末于蟾腹内令满,缝口,用泥封固,炭火煅红,冷后,去泥取蟾研末,作3服,陈皮汤送下。 ❿ 《吉林中草药》:“治疔毒:蟾蜍1个,黑胡椒7粒,鲜姜1片,后二药置蟾蜍腹内,于砂锅或瓦罐内,慢火焙焦,研末。每服0.15g,日2服。 ” ⑾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胸壁结核或淋巴结结核破溃成漏:癞蛤蟆1个,白胡椒9g,硫磺6g,后二药入蛤蟆腹内,黄泥包裹厚约4~6cm,文火煨透,去泥研细末,香油调成糊,灭菌后,涂糊于纱布条,置漏孔内,外用纱布包裹,第2~4天换药1次。” ⑿蟾蜍膏(《圣济总录》)治一切疮肿,痈疽,瘰疬等,经月不瘥:蟾蜍(去头)1个,石硫磺(另研)、乳香(为研)、木香、桂(去粗皮)各20g,露蜂房1个(烧研)。各为末和,用清油37g调,入瓷碗,重汤熬,并搅令成膏,摊绢上,贴患处。候出清水,更换。 疮患重者,药膏厚摊。 ⒀《余居士方》:“治肿毒初起:大虾蟆1个,剁碎,炒石灰适量,研如泥,敷患处,频易。” ⒁江苏省医学科学资料汇编 1959;(5):“治疗白喉:活蟾蜍170g,明矾33g。(实际用时按此比例)同于石臼内捣烂,纱布包裹成5×10cm大小,敷患者前颈,绷带固定,按症轻重第6~10小时或4~6小时更换1次。 3~6次,以吞咽便利为度。” ⒂江西省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资料汇编 1972;(3):“治疗慢性气管炎:活蟾蜍(去头,皮和内脏,焙干研末)7份,猪胆汁浓液与等量面粉混合,小火炒松研末3份,混匀,装胶囊。每次服1.5g,日3次。 10天为1疗程。 ” ⒃山东省潍坊地区卫生局《攻克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 1972:“治疗慢性气管炎:冬眠蟾蜍1只,白矾9g,大枣1枚。后二药和,纳蟾蜍口内。 阴干,焙黄研末。水泛为丸,绿豆大,代赭石末为衣。 每日3~6g,1次或分次服。连服30天。 ” ⒄《中医药物贴脐疗法》:“治肝痈:活蟾蜍2个,滑石(研末)12g,甘草2g。先将蟾蜍杀死,去内脏,将滑石、甘草研末撒于腹内,再把蟾蜍罨敷在患者脐窝上,外用纱布固定,每天捣药1次。 ” ⒅蟾香散(《全国中药处方集》)治胸膈气胀,小便短赤:活虾蟆1只,g砂仁15g。将春砂仁入活虾蟆口腹内,用线将嘴缝牢,装入瓦罐中用泥封固,炭火煅存性(约4~5小时),侯冷研细末。 每服3g,米汤送服,日2服。 ⒆金蟾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小儿疳积虫痛,面黄口渴,腹大如鼓,青筋显露,不欲饮食、腹痛泄泻:蟾蜍(烘干)、使君子肉、五谷虫各90g,山楂肉(炒)150g,五灵脂,蓬莪术、广陈皮、小青皮、西砂仁各60g。同研为细末,陈蜜为丸,每丸重6g。每次服1丸,米饮化服,量儿大小斟酌加减。 ⒇新中医 1980;(3):“治肝癌疼痛:活蟾蜍1只、雄黄30g。先将蟾蜍去内脏,雄黄放入其腹内并加水调成糊状,敷在肝区疼痛处,可持续敷12~24小时。夏天6~8小时换1次,冬天24小时换一次。有时敷后成绿色,可照常使用。” (21)河南中医 1981;(5):“治麻疹:蟾蜍(风干)1只,肉桂,附子各3g,天麻、薄荷、钩藤、僵蚕各6g,雄黄2g。同研为细末,1~3岁每次服1~2g;4~6岁每次服3~4g;每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连服3日。 ” (22)上海中医杂志 1984;(11):“治支气管哮喘:活蟾蜍(去内脏、煅存性)10只,白胡椒60g,法半夏50g,广陈皮20g,蛤蚧2条,田三七12g。同研为细末,分作30包。 哮喘发时每天早上及晚卧前各服1包,温开水送下。 病情稳定后,改为每天早上服1包。 一般服药1~2料。” (23)陕西中医 1985;(8):“治支气管炎:活蟾蜍1只(大者为佳),生鸡蛋1只。将鸡蛋从蟾蜍口内塞至腹腔,若口小塞不进去,可将蟾蜍口角两边剪开,然后用白绵线缝合,勿使鸡蛋滑出,外用黄泥包裹再放在柴草燃烧之灶膛里烧烤,以外涂的泥开为度,泥及蟾蜍均剥去,趁热吃烧熟的鸡蛋,每天按此法吃1只鸡蛋,连吃5天。” (24)蟾蜍片(新中医 1986;(4))治肺癌:蟾蜍、仙鹤草、人参各等份。研末,制成糖衣片,每片0.4g,每次服6片,开水下,日3服。 (25)癞虾蟆汤(四川中医 1986;(9))治痫病:癞虾蟆2只,甘草、雄黄各3g,猪肚1只。将甘草、雄黄研末填入虾蟆口内,缝合之,装入猪肚中,加水1000ml,煮至500ml。每次空腹服20~25ml。 (26)甘蟾砂仁合剂(天津中医 1989;(2))治肝硬化腹水:活蟾蜍2只,砂仁10g,甘遂3g,木香6g。将三药研末和匀,分装入蟾蜍口内,缝合,泥包煨熟,去泥,加鸡内金10g,焦山楂30g,烘干研末,每次服6g,日服2次。 初服10天以五皮饮送服,后75天以化瘀汤送服,然后再用补气养血汤送服75天。 单方应用 ❶ 《子母秘录》:“治小儿疳泄下痢:虾蟆烧存性研末,饮服3g。” ” ” 若病势重,可以活蟾破开,连肚乘热合疮上。 发臭即易。” 食疗 ❶ 《肘后方》:“治猘犬伤,每7日一发,虾蟆烧炙食之。” ❶ 李时珍《纲目》:“蟾蜍,土之精也……伏山精,制蜈蚣,故能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 《别录》云治猘犬伤,肘后亦有方法。按沈约《宋书》云:张收为猘犬所伤,人云宜啖虾蟆脍,食之遂愈。此亦治痈疽、疔肿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 古今诸方所用虾蟆不甚分别,多是蟾蜍,读者当审用之,不可因名迷实也。” 今世所用皆蟾蜍,而非虾蟆,其功益可见矣。味辛气寒,毒在眉棱皮汁中。 其主痈肿,阴疮,阴蚀,疽疠,恶疮,猘犬伤疮者,皆热毒气伤肌肉也。辛寒能散热解毒。 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则毒易解,毒解,则肌肉和,诸证去矣。凡瘟疫邪气,得汗则解。 其味大辛,性善发汗,辛主散毒,寒主除热,故能使邪气散而不留,邪去则胃气安而热病退矣。破癥、坚血者,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热壅滞也。近世治小儿疳疾多用,以其走阳明而能消积滞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