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蟑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蟑螂 【概况】: 异名 蜚、 基源 为蜚蠊科大蠊属动物美洲大蠊等的成虫。 原动物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innaeus) 历史 蟑螂首载于《纲目拾遗》。 李时珍曰:“蜚蠊,今人家壁间灶下极多,甚者聚至干百,身似蚕蛾,腹背俱赤,两翅能飞,喜灯火光,其气甚臭,其尿尤甚。”综上所述,古代所用之与当今蟑螂相符。 形态 体椭圆形,背腹扁平,长约2.5cm,深褐色,有油状光泽。头部向腹面弯曲,大部分隐在前胸下面;头小,复眼1对,单眼2个,口器咀嚼式;角触甚长,丝状,环节圆筒形,约有100余节。 前胸背板甚大,中、后胸较小;雄虫有短翅2对,仅掩盖腹部约2/3;雌虫的翅退化,前翅仅呈现2小片,后翅消失。足3对,多毛,胫节及跗节皆长。 跗节分为5节,具2爪。腹部10节,末端有尾须1对。不完全变态;初孵的幼虫色白,经一次蜕变而成褐色之稚虫,复经5次蜕变而成成虫。(图见《中药大辞典》.2680页.5625条图) 生境与分布 多栖息于人家灶间内,昼隐夜出,中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采集 全年均可捕捉,沸水烫死,洗净,焙干。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 含巩膜质(Sclerotin)、甲壳质(Chitin)。 美洲大蠊的肌肉水解,生成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胱氨酸。 附 东方蠊的消化酶有蛋白酶、淀粉酶、酯酶、二肽酶、地衣酶(Lichenase)、麦芽糖酶等。 澳洲蠊消化道有酯酶、蛋白酶、淀粉酶、还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B2、烟酸、泛酸、抗坏血酸。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680 。【药理】: ❶ 抗癌 蟑螂油(澳洲蠊的油状醇提物0.4,2g/kg,ip连续10d,对小鼠肉瘤180(S180)有显著抑制作用[1]。 ❷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蟑螂(澳洲蠊油2g/kg im,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促进作用[1]。蟑螂(澳洲蠊)油2g/kg ip,连续4d,可明显增加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也可增加小鼠血淋巴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率[2]。蟑螂(美洲大蠊,澳洲大蠊)水提物5%,0.4ml/只ip,可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脾T淋巴细胞体外对ConA的转化作用[3]。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1;12(1)∶35 [2]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5;(创利号)∶160 [3] 福建医学院学报 1985,19(1)∶17 。【药性】: 性味 咸,寒。 ❶ 《别录》:“有毒。” 功效 破瘀,化积,消肿,利尿,解毒。 主治 癥瘕积聚,小儿疳积,疔疮,喉蛾,痈肿,蛇虫咬伤。 ❶ 《本经》:“主血瘀癥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只,或焙干研末。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慈航活人书》:“治对口疮:桂州荔枝肉2~3枚,蟑螂2~3个同捣如泥,敷露头上,数次即散。” 1~2岁每次服1g,3~5岁每次1.5g,6岁以上每次2g。日服3次,用猪肝汤送服。连服3天为1疗程。” 单方应用 ❶ 《慈航活人书》:“治无名肿毒:樟螂10个,盐5g,同捣烂敷患处。” 李时珍《纲目》:“徐之才药对云:立夏之先蜚蠊先生,为人参茯苓使,主腹中七节,保神守中,则西南夷食之亦有谓也。又吴普本草载神农云主妇人癥坚寒热尤为有理。此物乃血药,故宜于妇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