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蛇含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蛇含石 【概况】: 异名 蛇黄(《唐本草》)。 基源 蛇含石为氧化物类矿物黄铁矿Pyritum及褐铁矿Limonitum结核。 历史 蛇含石原名“蛇黄”,载于《唐本草》。苏恭谓:“蛇黄……蛇腹中得之。”李时珍曰:“蛇黄生腹中,正如牛黄之意。世人因其难得,遂以蛇含石代之,以其同出于蛇故尔。……上人九月掘下七八尺,始得蛇黄,大者如鸡子,小者如弹丸,其色紫。 ”因而“蛇含石”一名始载于《纲目》。所述形状与现今蛇含石相吻合。 李时珍引《庚辛玉册》云:“蛇含自是一种石,云蛇入蛰时,含土一块,起垫时化作黄石,不稽之言也。有人掘蛇窟寻之,并无此说。”进一步表明蛇含石是矿石类,与现今蛇含石一致。 形态 褐铁矿或褐铁矿化黄铁矿,为微晶质。 结核呈类圆球形或椭圆形。表面风化为褐铁矿,褐色或褐黄色,条痕褐黄色;土状光泽。断面放射状或具同心层,外层常与表面同;核部有的近于表层,有的呈铜黄色,具金属光泽。硬度4.5~5.5(视物理状态而定);密度3.6~4.8g/cm3。 产状 褐铁矿为次生矿物,分布最广,凡含铁矿物经风化后,均有变成褐铁矿之可能。结核状褐铁矿其核部为黄铁矿。 产地 浙江,广东。 。【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采挖,挖出后,除去泥土杂质,洗净,干燥,砸碎。 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苏、河南、广东。 鉴别 性状 蛇含石呈类圆球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直径1.5~4.5cm。褐黄色或褐色;表面粗糙,具密集的立方体形突起,常被一层深黄色粉状物,手触之染指。 体重,质坚硬,砸碎,断面呈放射状并具层纹,外层色较深,呈褐色或褐黄色,中央核有的比外层色淡;有的呈灰黄色或黄白色,具光泽。气微,味淡。 理化 取蛇含石少许,加稀盐酸10ml,放置,滤过,取滤液。 ❶ 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深蓝色沉淀。 ❷ 加硫氰酸铵试液,即显血红色。 加工炮制 常用的炮制品有蛇含石和煅蛇含石。 ❶ 蛇含石 洗净泥土,砸成小块。 贮藏 置干燥洁净处。 。【化学】:蛇含石主要化学成分为含水三氧化二铁(2Fe2O3·3H2O)与硫化铁(FeS2)[1]。据《中国矿物药》记载其光谱全分析结果(%):Pb0.02,Zn0.03,Cu0.001,Ni0.02,Cr0.015,V0.001,As0.03,Mo0.0002,Sn0.002,P2O50.4,Ti0.005,Mn<0.01,Be0.0001,Ba0.01,Ca0.3,Mg≤0.1,Fe>10,Al0.3[2]。 参考文献 [1] 徐国钧等 药材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283 [2] 中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204 【药性】: 性味 甘,寒。 ❶ 《本经逢原》:“微毒。” 归经 《本经逢原》:“入手、足厥阴血分。” 功效 镇惊安神,止血定痛。 主治 惊风,癫痫,骨节酸痛。 ❶ 《唐本草》:“主心痛疰忤,石淋,难产,小儿惊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蛇黄散《圣济总录》治肠风下血:蛇黄2颗,煅,醋淬7遍,捣研如面。 每服4g,陈米饮调下,食前服之。 上为末,饭丸梧子大。每服1~2丸,煎金银磨刀水化下。 ❹ 《圣惠方》:“治风痫,不问长幼,并是积热风痰攻心所为:蛇黄小者20丸,以槲树汁拌,入火煅令通赤,取出,于净地上1宿出火毒后,细研如面;又用狗胆1枚,取汁相和,以粟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暖酒下15丸,3~5日后当吐出恶痰涎。 ”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惊风,癫痫,骨节酸痛:蛇含石3~9g,煎服。” 【医药家论述】: 张璐《本经逢原》:“蛇含石,与代赭之性不甚相远,为小儿镇摄惊痫之重剂,脾风泄泻者宜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