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蚕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蚕茧 【概况】: 异名 蚕衣(《说文》),茧黄(《圣惠方》),蚕茧壳(《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 为蚕蛾科蚕属昆虫家蚕蛾的茧壳。 原动物 蚕蛾Bombyx mori L. 余项参见“原蚕沙”条。。 【生药】: 采集 春、夏、秋季采收家蚕蛾的茧壳。 全国养蚕地区均产。 鉴别 本品长椭圆形,或中部稍缢缩,长约3~4cm,直径1.7~2.1cm;表面白色,有不规则皱纹,并有附著的蚕丝,呈绒毛状,其内壁的丝纹很有规律。 质轻而韧,不易撕破。未经羽化的蚕茧,内有黄棕色蚕蛹1枚以及成蛹前蜕下的淡棕色、皱缩的蚕皮。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剪开蚕茧,去尽内部杂质。或置罐内,煅存性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蚕茧主要是由纤维状蛋白质“丝纤蛋白”(Fibroin)、“丝胶蛋白”(Sericin)组成,还含少量油脂类、色素、无机物等等。 丝纤蛋白是一种角蛋白,组成它的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为最多,此两氨基酸的氮,约占总氮的80%。105g丝纤蛋白所含氨基酸组成如下(物质后数字,是克分子数):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缬氨酸29,亮氨酸7,异亮氨酸9,丝氨酸157,苏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赖氨酸4,组氨酸2,精氨酸6,天门冬氨酸17,谷氨酸13,共计1297个克分子。丝胶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组成氨基酸大体上与丝纤蛋白相似,微异处在于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较少,丝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较多。又含游离氨基酸50mg%(以甘氨酸计)。 蚕茧含油蜡状物质,由伯醇类(C26~C32)、固体脂肪酸(C26~C32)、石蜡(C25~C31)及液体脂肪酸所构成。又含谷甾醇(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Lupeol)。 黄茧所含色素有各种胡萝卜素衍生物,绿茧的色素,有人从绿茧分离出7种有黄绿色荧光的色素及2种黄棕色荧光的色素;又有人分出9种黄色荧光色素,它们都是黄酮类的葡萄糖甙。各种蚕茧每克含Fe10.08~49.16μg及相当多的F和Mn。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61。【药理】: 蚕茧有拟胆碱作用,其90%乙醇提取物对麻醉猫血压、离体豚鼠回肠及家兔十二指肠均有拟胆碱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标本上,对横纹肌无作用[1]。 参考文献 Indian J Pharm 1962;24(8)∶183 【药性】: 性味 《纲目》:“甘,温。” 功效 止渴,缩尿,解毒,止血。 主治 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疮,痈肿。 《纲目》:“烧灰酒服,治痈肿无头,次日即破;又疗诸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饮,止消渴,反胃,除蛔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茧黄散(《圣惠方》)治肠风,大小便血,淋沥疼痛:茧黄、蚕蜕纸(并烧存性)、晚蚕沙、白僵蚕(并炒)各等份。 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6g,用米饮下,每日3次。 用生白矾捶碎,实茧内,以炭火烧。 矾汁干,取出为末,干贴疳疮口内。如肿 ❹ 《普济方》:“治反胃吐食:蚕茧10个。煮汁,烹鸡子3枚食之,以无灰酒下,日2服。” 吹于耳内。” 单方应用 ❶ 《朱氏集验医方》:“治消渴:蚕茧煮汤,每服200ml。” ”。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近世用治痈疽代针,用一枚即出一头,二枚即出二头,煮汤治消渴,古方甚称之。丹溪朱氏言此物能泻膀胱中相火,引清气一朝于口,故能止渴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